片名硬译闹笑话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0月14日讯】(亚洲时报 撰文) 香港人拍商业片最注重噱头,以两岸三地的制作人来说,他们的市场触觉可数第一,为什么香港人拍商业片比较成功?一来是他们的头脑灵活,没有包袱,服膺拿来主义,活学活用,偷师最在行。

不讲拍片,单是讲香港人吸收外国影片的精华,便消化得最好。何以见得?试看香港电影宣传人员在为外国影片改名的力作,都可见创作人都能融会贯通,既有内容,亦有噱头,尽得精妙。

今日错误

举一个例子,近期荷里活动作片《Mr. Smith vs. Mrs. Smith》,台湾和内地都是译作《史密夫先生对史密夫太太》,香港则译作《史密夫对史密妻》,一字之转,将夫与妻的对抗局面表达得清清楚楚。可能这是港式趣味,但是这一杰作反映出香港电影宣传和内地有显着不同,前者多会意译,消化内容,再行本地化,内地一概不理,直译就是硬道理,终于出问题。

年前的荷里活大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香港的译名是《明日之后》,而内地则硬译是《后天》,因为明日之后,就是明天之后又一天,就是后天。其实,《明日之后》是一部灾难片,“明日”是有未来的意思,不能直译成《后天》。

我在内地电影院看见广告,简体字写出《天后》,以为是另一部新片,原来是掉转来读的《后天》,真的笑话了。

又举一个例子,为张曼玉在康城赢得最佳女主角的电影是单一个英文字的《clean》,内地译的是《清洁》,香港片名有心思,译作《错过又如何》,将一个母亲自觉满身罪咎,需要清洁自我的心结,点中了要害!

昔日佳作

其实香港电影的改名方法,都是师承上海,从前上海电影人改片名真是有一手,一部《Gone with the Wind》,小说译作《飘》,电影就叫《乱世佳人》确转成了大片格局。

香港电影自1949年往后的重大发展,上海因素功不可没,都是南来的上海人在香港打下基础。历来,我认为最佳片名是《The Sound of Music》, 当年不知何许人的杰作,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还有《From Here to Eternity》,港译《红粉忠魂未了情》;也有史丹利寇布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名片《Lolita》,香港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只知都是出自当年南来上海文人的手笔。

注: 作者为香港编剧家协会应届执委,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地下导演浮出水面 王小帅讲述艰辛
遭遇追问网上性爱录像带丑闻 希尔顿差点落泪
《青红》戛纳首映 高圆圆黑底金纹裙抢镜
美国本周影市一览 《史密斯夫妇》志在必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