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一百多只大猫熊处境不乐观

标签:

【大纪元12月4日报导】(中央社台北四日电)据新华社报导,甘肃省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指出,由于栖息地互相孤立,种群繁殖受到影响,目前甘肃的一百多只大猫熊处境不容乐观。

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大猫熊研究人员说,甘肃省第三次大猫熊调查显示,与第二次调查数据相比,甘肃省大猫熊数量处于稳定状态,但一百多只大猫熊分散分布于甘肃文县的白水江和尖山保护区、武都的裕河保护区、迭部县的多儿阿夏保护区、舟曲县的插岗地区等五块相对孤立的栖息地中,从生物生态学角度来看,还是处于走向衰亡、濒临灭绝的境地。

根据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大猫熊的繁殖特点,大猫熊种群数量如果达不到五十只以上,就不能获得足够的遗传突变以补偿损失的遗传变异,这将使大猫熊种群遗传衰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生殖力和生活力也将减退,并逐渐走向衰亡。

目前,甘肃五个大猫熊栖息地中,除白水江保护区外,其他大猫熊栖息地内种群数量都非常少,有的栖息地内大猫熊根本无法完成基因的遗传。而甘肃五个大猫熊栖息地互相孤立的状态,又使得不同大猫熊种群间的遗传基因难以有效交换,这必然会增加这些地区大猫熊近亲繁殖的概率,导致种群遗传衰退。

甘肃省第三次大猫熊调查显示,插岗、裕河、尖山大猫熊栖息地内都只有一两只大猫熊,已不能构成有效的繁殖种群,失去了保护价值。多儿阿夏栖息地大猫熊数量也不多,同样达不到遗传学原理要求的数量,若不加强保护,建立有效的走廊带,这一区域的大猫熊前景也不容乐观。

白水江保护区栖息着甘肃九成以上的猫熊,且与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是甘肃唯一符合遗传学基本原理的大猫熊栖息地。然而,白水江保护区地形呈狭长带状,对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有限,如果不加强保护,不扩大这一栖息地的宽度,大猫熊遗传基因同样会难以得到充分交换,这将加速甘肃大猫熊的濒危速度。

相关新闻
新发现:大熊猫是远古人类食物
大猫熊是远古人类食物
陆委会:中共打压台湾不手软  民众应警觉
民间保育团体:原栖地复育才能保护猫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