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宝特瓶上刻字 作弊新花招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蔡民一╱嘉市报导〕考试作弊又有新招,有大专学生即利用可以带饮料进教室的漏洞,将重点资料列印在美工专用贴纸,再贴于宝特瓶上,密密麻麻宛如宝特瓶包装避过老师的法眼。

许多学生都曾有作弊的经验,传统的作弊方法在原子笔、橡皮擦“毫芒雕刻”,或者夹带小抄,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时偷瞄小抄,结果因眼神怪异被老师逮个正着;还有学生会前后、左右偷看,集合同学的答案成为自己的成果。不过这些方法已经落伍,有大专生不断的“研发”,宝特瓶作弊术已成最新作弊方法。

由于许多大专学校的老师在期中考出题时会有所谓的重点范围,懒得背重点的学生,干脆先将这些重点以电脑打好,再列印出来,黏贴在饮料宝特瓶上。

据指出,一般的宝特瓶外面有一圈包装,心怀不轨的学生即把考试重点列印在这种美工专用透明贴纸上,然后撕掉宝特瓶的外圈包装,将印有重点资料的专用贴纸仿宝特瓶的外圈包装贴上。

由于考试时,校方并未禁止学生带饮料进入教室,虽然宝特瓶被动了手脚,但老师并不会太注意,因此不太容易被识破。

据了解,有些学生为让宝特瓶作弊术更完美,字体选择四至六号,还要有红、黑字相间的安排,让贴在宝特瓶上的重点资料更像一般的饮料包装,约十九公分长、四公分宽的透明贴纸可以容纳约一千五百字。

据一名以宝特瓶作弊术考试的学生表示,其实同学间都知道考试不能作弊,但是为求过关,许多同学只好以考试作弊的手段来应付,公开宝特瓶作弊术也是希望能让作弊风气稍缓,让宝特瓶作弊术从今以后行不通。

清代应考生 脱裤子上阵

〔记者丁伟杰、余雪兰、凌美雪╱综合报导〕历代科举考试自隋朝实施以来,约有千年历史,不过为了金榜题名,也衍生了各种作弊技巧,目前故宫还收藏了不少清代官员有关作弊的奏折。但为求防弊,让取才得以公平公正,各代也实施了多重防弊机制。

根据故宫有关清代的“作弊档案”来看,古时没有当今先进的科技器材,考场作弊的型态依旧让监官抓不胜抓,为防找枪手,验明身份就很严格,而不能找枪手,又如何瞒天过海?最常见的便是“夹带”技法奇招百出。

首先,应试者多先花一笔钱请人抄写精密的小抄,然后缝在衣帽里或应试期间的日用器具,主考单位想出抓弊办法,严格条列入考场的衣装行囊标准,如必须穿拆缝的衣服、单层鞋袜,不准携带双层板凳,连砚台都不许过厚,充饥的糕饼也要先切开。

没想到有人干脆把小抄藏在内裤,使得后来连入场都得脱裤子检查下体。

有人把小抄藏在口颊内,遇到检查“张嘴”,只好胡乱把纸条都吞到肚子里。

据说,在排队等待入场的过程里,因害怕被识破而临时丢弃在路边的小抄,不计其数。

也由于作弊风气盛行,于是,有人作诗句讽刺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许,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这“欺人技”即指随着科考制度“磨练”出的高超作弊技巧。

历代如何防止与试者作弊,成了主考单位头痛问题。

唐代即设有兵卫阻止夹带作弊,宋代发明誊录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让批卷者无法辨认字迹等。

同时,创立“糊名考校”,又称“弥封”,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资讯,都用纸和浆糊隐没起来,让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

只是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也出现“关节”作弊(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透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 )新招,“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危害科举制度公平性极大。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