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寶特瓶上刻字 作弊新花招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蔡民一╱嘉市報導〕考試作弊又有新招,有大專學生即利用可以帶飲料進教室的漏洞,將重點資料列印在美工專用貼紙,再貼於寶特瓶上,密密麻麻宛如寶特瓶包裝避過老師的法眼。

許多學生都曾有作弊的經驗,傳統的作弊方法在原子筆、橡皮擦「毫芒雕刻」,或者夾帶小抄,趁監考老師不注意時偷瞄小抄,結果因眼神怪異被老師逮個正著;還有學生會前後、左右偷看,集合同學的答案成為自己的成果。不過這些方法已經落伍,有大專生不斷的「研發」,寶特瓶作弊術已成最新作弊方法。

由於許多大專學校的老師在期中考出題時會有所謂的重點範圍,懶得背重點的學生,乾脆先將這些重點以電腦打好,再列印出來,黏貼在飲料寶特瓶上。

據指出,一般的寶特瓶外面有一圈包裝,心懷不軌的學生即把考試重點列印在這種美工專用透明貼紙上,然後撕掉寶特瓶的外圈包裝,將印有重點資料的專用貼紙仿寶特瓶的外圈包裝貼上。

由於考試時,校方並未禁止學生帶飲料進入教室,雖然寶特瓶被動了手腳,但老師並不會太注意,因此不太容易被識破。

據了解,有些學生為讓寶特瓶作弊術更完美,字體選擇四至六號,還要有紅、黑字相間的安排,讓貼在寶特瓶上的重點資料更像一般的飲料包裝,約十九公分長、四公分寬的透明貼紙可以容納約一千五百字。

據一名以寶特瓶作弊術考試的學生表示,其實同學間都知道考試不能作弊,但是為求過關,許多同學只好以考試作弊的手段來應付,公開寶特瓶作弊術也是希望能讓作弊風氣稍緩,讓寶特瓶作弊術從今以後行不通。

清代應考生 脫褲子上陣

〔記者丁偉杰、余雪蘭、凌美雪╱綜合報導〕歷代科舉考試自隋朝實施以來,約有千年歷史,不過為了金榜題名,也衍生了各種作弊技巧,目前故宮還收藏了不少清代官員有關作弊的奏摺。但為求防弊,讓取才得以公平公正,各代也實施了多重防弊機制。

根據故宮有關清代的「作弊檔案」來看,古時沒有當今先進的科技器材,考場作弊的型態依舊讓監官抓不勝抓,為防找槍手,驗明身分就很嚴格,而不能找槍手,又如何瞞天過海?最常見的便是「夾帶」技法奇招百出。

首先,應試者多先花一筆錢請人抄寫精密的小抄,然後縫在衣帽裡或應試期間的日用器具,主考單位想出抓弊辦法,嚴格條列入考場的衣裝行囊標準,如必須穿拆縫的衣服、單層鞋襪,不准攜帶雙層板凳,連硯台都不許過厚,充飢的糕餅也要先切開。

沒想到有人乾脆把小抄藏在內褲,使得後來連入場都得脫褲子檢查下體。

有人把小抄藏在口頰內,遇到檢查「張嘴」,只好胡亂把紙條都吞到肚子裡。

據說,在排隊等待入場的過程裡,因害怕被識破而臨時丟棄在路邊的小抄,不計其數。

也由於作弊風氣盛行,於是,有人作詩句諷刺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許,誰知道變作了欺人技。」這「欺人技」即指隨著科考制度「磨練」出的高超作弊技巧。

歷代如何防止與試者作弊,成了主考單位頭痛問題。

唐代即設有兵衛阻止夾帶作弊,宋代發明謄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往評級,讓批卷者無法辨認字跡等。

同時,創立「糊名考校」,又稱「彌封」,就是把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個人資訊,都用紙和漿糊隱沒起來,讓閱卷官不知道試卷作者,以防徇私。

只是科場採取彌封和謄錄兩項防範措施後,也出現「關節」作弊(就是指考官與考生透過卷面上特定的字眼來進行作弊的暗號 )新招,「關節」作弊始自兩宋,盛於明清,這是科舉時代隱蔽性最強的一種舞弊手段,危害科舉制度公平性極大。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