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也成影友新宠 新观点喜好具多面向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纪录在印度红灯区里成长的孩子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6月6日讯】【大纪元6月6日讯】 (记者程明仁特别报导) 随着【翻滚吧!男孩】、【无米乐】的卖座,纪录片已在台湾卷起新的电影流行狂潮!而今年奥斯卡金像奖刚出炉的“最佳纪录片”得主【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Red Light Kids),也将在台北电影节登场放映。电影纪录一群在印度红灯区里成长的孩子,两位导演花很多时间拍摄他们,最后也忍不住伸出援手,一心想帮助他们挣脱看似注定无出路的宿命人生,极度写实而感人。

这部纪录片由泽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罗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执导,他们亲自赴印度一个红灯区住了多年,与一群母亲从事性交易工作的小孩们相处,并拍摄他们的故事。女导演泽娜异想天开,买了照相机给这群可怜的孩子,并教他们拍照。小孩们一个个从镜头中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他们的作品也频频受邀在世界各地展览。两位导演也借此为这群孩筹募教育基金,希望让他们早日脱离红灯区,摆脱看似“永世不得翻身”的悲惨命运。

【小】片不以过度煽情的手法,平实地纪录这群小孩的生活困境,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申冤呐喊,这群孩子的脸孔,写下了比剧情片更动人的真实情感。果然今年初,连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美国全国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影评人协会、美国独立精神奖等“最佳纪录片奖”,最后还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

另外,今年台北电影节以俄罗斯为主题,俄罗斯历史悠久,大师级导演不少。电影节选中目前世界影坛公认最有地位的俄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苏古诺夫(Alexander Sokurov)做为“导演焦点”。有趣的是,台湾影迷最熟悉的俄国近代电影大师,应该是已故的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金马影展曾在1997年做过他的专题影展),而塔氏生前曾公开赞美过苏古诺夫的电影,使得苏古诺夫被冠上“塔科夫斯基接班人”美誉,这两位的电影加起来,似乎就成为近二十年来最被台湾影迷熟知的“俄罗斯电影印象”。

这次影展的片单中,把两位大导“直接”牵系起来的影片,就是苏古诺夫拍摄的纪录片【塔科夫斯基挽歌】。苏古诺夫从1986年塔氏病危的生命末期开始,藉由照片、新闻、访谈、电影片段、幕后花絮等素材,将塔氏对人生、对电影的心情,揉合于这部88分钟的纪录片中。塔科夫斯基电影风格特立,一生只拍出七部长片、一部短片,但如诗般的影像,不以传统叙事的方式阐述观点,许多导演包括奇士劳斯基、艾腾伊格言与杨德昌等,都曾表示对他的作品深深着迷。

配合【塔科夫斯基挽歌】的播放,电影节选映【牺牲】、【镜子】与【安德烈卢布烈夫】三片做为特别放映,让年轻影迷也能对大师作品一窥堂奥。这三部片部部经典,影展上周六一开卖,就有许多影迷抢购,尚未买票的人动作要快!台北电影节将从6/25起举行为期两周,影展票券即日起在两厅院售票系统开放售票,详情洽台北电影节官方网站。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档案

1932年4月4日生于窝瓦河边的札弗洛塞镇,父亲是诗人、母亲是出色的演员,父亲早年就弃家而去,在母亲教养下,他先后就读于音乐、美术学院,造就了深厚的艺术家基础。1961年他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 隔年即拍出长片处女作【伊凡的少年时代】 (Ivan’s Childhood),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他一生只拍了一部短片七部长片,早期作品多部遭苏联禁演,最后两部经典【乡愁】(Nostalgia)、【牺牲】(The Sacrifice)都在外国拍摄,1986年因肺癌过世于巴黎。

图说(由上至下 照片来源/台北电影节提供)
1、【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今年在奥斯卡夺下最佳纪录片奖。
2、【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里拍出许多生在窑门的孩子们的苦难。
3、【牺牲】是塔科夫斯基的遗作。
4、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最被推崇的电影大师。(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青红》得奖 高圆圆叛逆 王小帅很温暖
桑德琳波奈儿事业爱情皆如意 众女星又嫉妒又羡慕
葛妮丝派特洛成为雅诗兰黛品牌代言人
组图:葛妮丝派特洛 美丽与知性兼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