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巫石吉

人气 600
标签:

【大纪元7月12日讯】这是一则《世说新语》品藻门里的故事︰晋朝王羲之的三个儿子——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一起拜访当时的名臣谢安。徽之、操之两人多说世俗琐事,献之则仅寒暄而已。三人离开以后,座中宾客询问谢安︰“这三位子弟谁最贤才?”,谢安言道︰“小者(献之)最好!”宾客又问︰“你如何能够知道呢?”谢安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论可知。”

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去年坐火车回中坜看爸爸,从彰化到中坜约莫两个小时的车程,一上车身边坐的是一位陌生的少女。火车开动,少女顺势捉起手机开始报平安,她似乎十分陶醉,一下掩面低语,一下放声大笑,一会儿又羞赧沈吟,若有所思,对窗外的美丽景色和难以理解的我视而不见。好容易过了许久,终于“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对着她说︰“小姐!你怎么不打电话啦?”

她仍不说话,只朝着窗外斜睨了一眼。这时,我才惊觉火车过山洞,竟是一片乌黑,片刻宁静的来源竟是拜“不良通讯”所赐。果然,待车内外又现光明,少女又尽情的享受“无人”(其实车厢内满满是人)的快感,叽叽咕咕说个没完。

语言的目的原在表意与沟通,辞寡者大吉,辞多者多躁,这样的推论,是否仅是一种过时的独断呢?放眼今天的台湾社会,在“没事电话讲,有事讲电话”之类的广告推波之下,辞寡者往往等于沟通不良的人,辞多者则成为人际关系中表情达意的高手。

古之吉人,今之愚人﹔古之躁人,今之高人。两者相较,用辞者谁能不多?台湾第一,手机普及率全世界第一,又有何怪呢?那麽,《周易.系辞传》里的这一句话,是否仍有参考价值?有的,因为人类不仅创造语言,更应用语言思考,语言所沟通的对象不限于外在的他人,也包括内在的自我,内在思索越纯净专一的人用辞也就越简易,相反的,内心世界越杂乱的人用辞越繁复。

现代人相处时何妨作一个“躁人”,但内心自处宜是一个“吉人”才好。毕竟,内心的“吉人”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躁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人生十个思考经典领悟
学以致用三部曲- ─ 买书读书写书
和你分享五句真心话
行动三不怕:“不怕失败、困难和恐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