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6岁老人讲述傩戏历史

人气 2
标签: ,

【大纪元8月19日讯】2004年12月,四川阆中市文化馆馆长侯晓明告诉记者,阆中将要为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申报世界无形遗产。目前,阆中文化馆正着手准备申报工作。2005年元旦,“傩戏”将在古城阆中再现大家面前。

夜访傩戏“活化石”

12月21日深夜,记者几经周折,驱车翻山越岭100多公里盘山公路,又步行5公里多的泥泞山道。终于在夜深人静之时,来到了川北傩戏第七代传人、被誉为傩戏“活化石”的南部县民间艺人杜南楼的家。

或许是记者大老远地赶来;或许是看着记者浑身上下裹满稀泥;记者的真诚打动了这位86岁高龄的老艺人;进入梦乡的杜南楼老人在一阵狗吠声中终于的将记者让进了家门。

一阵寒暄过后,充当“向导”的摩的师傅将记者介绍给了杜南楼老人。环视老人那简陋的居室,四周墙上贴满了“傩”的面具,在一张张狰狞的面孔里,老艺人在凛冽的寒风中,向记者讲述了他从艺60多年、一辈子演“鬼”戏、与“鬼”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故事。

寂静的大山,黑的夜只能听到“呼啸”的松涛声,但老艺人那如痴如醉的倾诉,使记者仿佛徜徉在冥冥浩瀚的远古神灵时空;老艺人从艺60多年的岁月沧桑,写下了一本厚重的川北戏剧文化,彻底打破了傩戏不在四川之说法,尘封数十年的傩戏终于洗清了历史的尘埃,记者眼前,仿佛再现了傩戏当年的辉煌。

“傩”落户四川

傩是一个人的名字。从字意可以看出,傩是一个受苦受难之人;他出生于麻城县孝感乡人。在他落难的时候,他徒步来到了四川省苍溪县云台山上,以乞讨为生。一日,他来到一家富户人家乞讨时,被这户人家看中,便被安排他为这户人家养马,后来他得知,这户人家是一个有钱的员外爷。傩心想,无论是谁,只要他给我一碗饭吃就行了。他养的是一匹大白马,经他几个月时间悉心照料,这匹马长得格外健壮和膘悍,因此,他也深得主人的赏识。

员外家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姐,常常骑着大白马四处玩耍。一天,她壮起胆子对傩说:“你能帮我一个忙吗,帮我做媒人,我想与这匹大白马成亲,”傩一听这话便吓呆了,心想,那有人给牲畜说亲的道理。于是,傩便将小姐看中大白马的事告诉了员外爷。员外听罢大惊,“你个奴才,胆敢这样说话”,随后一脚踢向傩,当即便将傩的下巴踢掉了。现在舞台上凡演出的傩戏中,傩的面具都没有下巴了,原来,下巴被员外爷踢掉了。

踢掉傩的下巴不说,员外爷还叫人来将这匹白马杀了,并命下人将马皮挂在树上,把马肉拿去煮熟,还给下人说,这匹白马是妖怪。

第二天一早,员外爷又叫来下人去看一看。下人看后回话,马皮已经烂了、马肉变成了糊状;员外爷说,“不行,还得将其重新处理”,便叫来下人再一次将马肉在一口大锅里煮了一天一夜。
如此四天过后,员外再派人去看时,马肉已变成了一锅白蜡,挂着马皮的树上已长满了一树通红的不知名的果子,员外爷再吩咐,“将果子也煮烂,看它又变成什么。”

这果子经过熬制后,变成了一锅黄丝。员外惊讶不已,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有这么上好的“黄丝白蜡”呀!熟料,这黄丝白蜡越变越多,在员外爷家堆积如山,使员外爷的家里再也装不下了。员外爷便叫来己经没有下巴的傩说,“你是我家的送财童子,今生今世我只有对不起你了,现在你就将这‘黄丝白蜡’各家各户去送吧。”
傩背上黄丝白蜡,从苍溪县出发,沿途将这些黄丝白蜡送给了阆中、南部县的贫穷人家。傩送给了人们财富,人们自然也忘不了傩的恩情,傩由此便成了人们所尊敬的神了。如今,傩神驱鬼的故事广泛流传于苍溪、南部、和阆中农村一带,川北地区便成了傩戏的发源地。

父传子接过傩戏接力棒

1918年,杜南楼出生在南部一个偏远的大山中。18岁时他读完完小,便从他的父亲手中接过了傩戏的接力棒,在他的手中,他成了傩戏的第七代传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未,杜南楼正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阆中、苍溪一带都留下了他们父子俩的身影,在这一带,只有提到唱傩戏,人们都知道是南楼爷儿俩,他们的名气绝不压于当地的达官贵人。随着南楼父亲年事已高,南楼也从父亲那里全部掌握了傩戏的全套活儿,并在父亲的基础上,将傩戏面具更进一步地完善,从不同的鬼神人物造型到面具的材料选择,南楼都十分注重当时的历史背景给予刻划,从牛皮的硝制到彩绘着色,以及长期保管,他都经过长期的试验,总结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使面具达到保存500多年不褪色。

解放后,南楼的演出手艺更加精益求精,请他去演出的人络绎不绝,可以说,这是他演艺生涯的鼎盛时期。

亲手编一生写下40多本

杜南楼说,演傩戏最起码要3个人、最多达到480人一起共演;一般在农村都由3人以上演出,在场镇或进城去演出要480人,以显的壮观。

傩戏从唐代开始盛行,以神的观点出发,经过了由神到人再到戏的演变过程,纯粹是一种本土文化,即现在农村请巫师跳神的意思。

傩戏又是一种祭祀活动,用于丰收节庆、驱鬼、驱瘟疫,作为一种观赏艺术分为大审和小审,从此,达到了审神娱人的目的。大审分为傩舞,由众多的傩的扮演者造型,摆下一个“天下太平”的字型。

杜南楼一生写了40多本傩戏,最著名的有,“包公倒在卧牛镇”、“三件血衣”、“狱中情”、“神仙死了”、“桂花桥”等。这几十本傩戏他已无偿地送给了四川省文化厅。现在在川北一带所演出的傩戏大都是杜南楼老人亲自编排、亲手相传的弟子们所演出的。

最惋惜亲手点燃祖传道具

杜南楼老人一生中最为挽惜是,他没有将祖传的“家当”保存下来,还差点将传到他手中的傩戏给毁了。谈到这里时,老艺人的眼睛湿润了……

到了破四旧的时期,人们便对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大搞封建迷信,有人说他成天装神弄鬼,甚至说他是反革命的都有;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娱乐活动,并不存在反革命呀!

南楼迷惘了,他使终搞不明白,难道弘扬民间文化也不对吗,怎么说是封建迷信呢?难道祖上七代传给我的都是坏东西吗?

但是,在破四旧的那个年代,傩戏被视为牛鬼蛇神,凡涉及傩文化艺术的一切东西,均被“扫地出门”。南楼终于挺不过去了,一天,他亲身跑到公社,去“自首”,又亲自带领公社的人来家里“验明正身”,再亲自从家里抱出有半人高的8大口木箱,将480套傩戏道具全部倒在院坝边上,又双手发抖地划上一根火柴,亲手将祖上七代传下来的傩戏道具点燃……

熊熊烈火烧起来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南楼也揪心地哭了三天三夜。这哪儿烧的是道具啊,分明燃烧的是南楼那颗颤抖的心。南楼哭了,哭的是那样悲恸,“祖先哇,南楼对不住您们哇!”南楼的心在流血……从那以后,南楼变了个人似的。

常忧心子女不愿继承衣砵

转眼间,南楼迎来了改革开放,南楼这颗尚未愈合的心再一次博动了,重新打造傩戏的想法日益膨胀。可岁月不饶人啊,南楼已是六旬老人了,况且,也没有接班人哇。无奈,他只好重新披褂上阵,为了让傩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长期以来南楼靠回忆、记录、整理出那些近乎失传的傩戏剧本,重新雕刻傩戏面具,经一番艰辛的努力,南楼终于东山再起。当他再一次挥戈上阵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傩戏回来了,快去看南楼演出的傩戏哇!”

一时间,川北傩戏的复出再一次引起轰动,南楼也成天有事可做了,不是去演出,便是搜集整理资料,或是与戏剧界人士交流,他成了一个大忙人了。

斗转星移,南楼也时常忧心忡忡,这傩戏应该有传人才行哇,他的几个子女说什么也都不原意继承他的衣砵。

傩戏在四川,答案是肯定的!一度时期,傩戏在川北濒临失传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戏剧界流传。

傩戏世界世界稀有,曾引起美、英、日、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的重视,目前,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傩面具和著作已有不少流失民间。

一名日本友人曾经3次慕名寻到了南楼的家,要南楼将傩戏的剧本和傩戏文化以及傩戏面具给予“借荐”,但南楼认为,傩戏是本土文化,无论如何也不能强求和嫁接。傩戏在川北地区举步维艰。

他四十载痴迷傩戏

傩戏真的后继无人了吗?记者几经周折,在阆中市文化馆见到了潜心40余载,研究傩戏的该馆戏曲干部李朝玺。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阆中市民李朝玺“上山下乡”去了阆中最偏远的河楼乡当农民。在当时的农村,封建迷信泛滥成灾,跳神的,信巫师的随处可见,李朝玺虽然不信这些,但俗话说随乡入俗吗,怎能由得了自己呢。

在这种环境中,李朝玺从中看出了些道道,他对这种“跳神”看得如痴如醉。他想,这种东西为何能吸引这么多人去信仰呢?将来还有没有用呢?对此,他便将这些东西记了下来。在几年的农民生涯中,李朝玺将阆中一些农村盛行的诸如竹马、龙灯、灯戏的曲牌都搜集了下来。70年代初,李朝玺参加工作,被分配在阆中市航运公司负责宣教工作。那时候,正是嘉陵江水上运输的盛行时期,他经常与航工一道在航道冲险滩、战恶浪,并将船工号子和老船工祭祀活动搜集整理成册,编写了许多深受船工喜欢的歌曲、舞蹈等文艺节目,其间,也穿插了一些船工们祭祀活动的“舞蹈”。

1976年,李朝玺以其丰富的群众文化经验,被调进了阆中市文化馆工作,他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文化人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擅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天跑到农村,与当时在老观、千佛等地的民间艺人打成一片,又搜集整理了傩戏的曲牌。当听说在阆中双龙一带有影响的一名盲人、70多岁的白玉泉精通傩戏时,李朝玺喜出望外,庚即前去拜师学艺,从竹琴小调到傩戏“跳神”,李朝玺将白老师的“武艺”全部装入脑海。

杜南楼是一个活跃在川北地区的傩戏“活化石”,李朝玺便前往南楼的家,数次拜见了南楼老师,将南楼的傩戏加以发挥,编导了如今亮相阆中的这台土年土长的正宗傩戏。

“阆中打造旅游,我也该出点力了”,从2001年已来,李朝玺便打开了他的“百宝箱”。并将传统傩戏通过艺术再加工,将川北灯戏小调融入傩戏表演艺术,经2年多时间打造,终于将傩戏继承下来。

亮相轰动川渝

今年8月,历经两年打造,阆中傩戏终于“问世”,并在小平故里广安一炮走红。

阆中古城是古“巴国”国都,广安是古老巴国的“门户”。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百周年前夕,巴国出动“护国大军”进驻广安,大闹神龙山,在战歌战舞中揭开了猊峰城神秘的面纱,傩戏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9月11日,中国重庆第四届旅游节上,阆中傩戏再次“远征”。来自云南、贵州、西藏、广西等全国30多家旅游团体的表演者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展地方民俗风采;然而,轮到阆中傩戏上台表演的刹那间,便枝压群芳。原定在重庆闹市区解放碑演出的40分钟节目,在现场观众的狂欢声中,阆中傩戏演出了60分钟,在重庆引起轰动。不少游客说,这台中国传统节目,绝不压于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

目前,阆中傩戏已成为阆中旅游大餐中的一道保留节目。难怪有人说,非重要节庆和重大接待活动,你是看不成的!

申遗阆中“抢”傩戏

孕育于川北阆中,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已逐渐走向成熟。阆中市文化馆馆长侯晓明告诉记者,阆中将要为这一本土文化申报世界无形遗产。目前,阆中文化馆正着手准备申报的具体工作。

据侯馆长介绍,杜南楼祖传傩戏,是川北人民的共财富,阆中人能将其继承下来,将会对阆中的旅游开发和阆中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傩戏发源于毗邻县区,在阆中民间广为流传,她的艺术底蕴决不压于阆中的巴渝舞和享誉海内外的川北皮影。而傩戏以祖传方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傩戏在阆中正式亮相后。至去年已来,引起学术界和文化界广泛兴趣和关注,随着阆中古城的旅游升温,阆中傩戏与阆中皮影一道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相关链接:

傩戏:是我国原始先民头戴面具手舞足蹈驱逐疫鬼的仪式。川北傩戏主要分布于阆中、南部、苍溪等县市。其中保存最完好、规模形式最大的是阆中傩戏。

是在杜南楼老艺人的傩舞(俗称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一般戏剧,没有生旦净丑之分,也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表演程式,着彩衣戴面具表演,格调古朴,模拟动作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池州傩戏申报无形遗产

孕育于安徽秋浦河流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安徽贵池傩戏,今年10月声称要申报世界无形遗产。贵池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文革”期间,贵池傩戏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恢复表演,引起学术界和文化界广泛关注。

贵州屯堡傩戏

又叫地戏,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具有演武、祭祀、驱邪等文化内涵。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

傩(拼音nu),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和种类变得盛大。@@

(中华大参考杂志社)
n.com)

相关新闻
布拉格跨年游 看古老建筑、逛圣诞集市
见证百年风华 东京原宿木造车站走入历史
【传统文化】刘将军欺侮神灵 遭暴亡
【传统文化】说“腊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