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溪.大艽芎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2
标签:


我从大溪走台七线,往复兴的方向,抵达台七线与桃59公路交会口,路变为宽阔,马路对面有宪兵守卫。这里是头寮宾馆,已故的蒋经国总统棺柩奉厝之地。台七线到了这里向左弯,往复兴乡而去。左转后,没多久,就看到右侧中油加油站旁有一岔口,路口竖立着“大艽芎古道”的标志,咖啡色的招牌相当明显。

于是右转,弯进这条往竹篙厝的产业道路。这时看见左侧有一小片水田,一群白鹭鸶在田里觅食,于是停车观赏。我一下车,却惊走了白鹭鸶,只剩一片安静的水田。

继续开车往前,约0.7公里处,道旁有一“福昌宫”土地公庙。我又在此下车。福昌宫是新盖的土地公庙,庙前左右各种植了一棵南洋松,像左右护法,使土地庙看起来多了一分威严。

这座庙有点来头,里面的土地公原是竹篙厝附近的“头寮大埤”土地公,后来大埤扩建为“新福圳”灌溉埤塘,土地公庙因而被孤立于埤塘中的小岛丘上,于是信众将土地公移祀于这里,并盖了这座福昌宫。这新庙虽然新颖,但留在原地的小土地公庙,因变成了全台独一无二的水中土地公庙,反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从福昌宫往前走约两、三百公尺,抵达头寮城。“头寮城”,是指地名,不是一座城。这个聚落还有不少传统的红砖古厝,也盖了几栋十层楼高的新式公寓(依托邦社区)。我停车,参观其中一间古厝。这间一条龙式的古厝,无人定居,大门深销,门额写着“西河堂”。林氏以“西河”为堂号。

“西河”,是战国时魏地,大约在中国山西省的南部地区。当然,这这户民宅的祖先不太可能是从山西省移民来的,而应是来自闽粤的移民,“西河”是表示其源远流长的祖籍。绝大多数的闽粤汉人,其祖先均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原河洛地区。

从头寮城继续往前,来到一岔路口,看到“大艽芎古道”的标志。这里是公车的终点站,站名为“竹篙厝”。从台七线的中油加油站至此地,约1.3公里。

从这里出发,要再走800公尺左右的乡间柏油路,才能到达大艽宫古道的登山口。这条路被规划为自行车道,路口处竖立公告,规劝游客勿开车进入,但并没有强制性,只是提醒游客,如要进入,应谨慎慢行。我停车于此,开始我的古道之行。

弯进这条乡间小路,但见一幅田野景象,前方有几户人家。走近时,前面出现两座大埤塘。道路从两埤塘中间穿过,将埤塘分成左右两池,右池小,左池较大。左埤塘的中间有一小岛,岛上有一小土地公庙,这就是著名的大埤土地公了。

小岛四周以水泥墙巩固,形成一座圆形小岛,有一水泥石阶可爬上小岛。水泥墙上刻画着尺度,满水位大约是九公尺,目前水深约七.五公尺,已接近饱满,所以埤塘形成大湖。小岛的护墙及树影倒映于湖面,连湖畔附近的依托邦公寓大楼也倒影湖中,景色如画。

一个多月以前,山友来此时,湖水干涸见底,还可以踏踩于湖底松软的泥土,走到埤塘中央小岛上的去参观人去楼空的土地公庙。一个月之间,埤塘景观的变化还真是剧烈。



两座埤塘的湖畔林间则群鸟集聚,鸟鸣声此起彼落,我能认出鸟名的,有白鹭鸶、黄头鹭、大卷尾、白头翁、夜鹭及乌鸦;其中以夜鹭最多,一只只停于林间休憩,远远看过去,树上好像结着累累的大果实。



其它的鸟群或跳跃飞翔,或鸣唱枝头,湖畔变得热闹,仿佛是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若说这是一场音乐会,则显然缺少一位现场指挥,显得音调凌乱,尤其是乌鸦带点沙哑又尖锐聒噪声,很难与其它鸟只的轻柔喵喵鸟声相协调。

乌鸦叫声讨厌,且不吉祥,很难得到一般社会大众的欢喜。而我对乌鸦的印象倒还不错,主要是受了胡适的影响。

眼前这座大埤塘,当地人称之为“头寮大埤”,水利会分别将两埤命名为“新福圳”第1号、第1-1号池,两池共可灌溉240公顷农地。看到埤塘,让我想起,桃园县本以埤塘多而闻名。桃园台地上密布水圳设施,如桃园大圳,以及众多的埤塘,与水圳之间形成密集的灌溉网。这种水利设施及特色,举世罕见,曾有学者建议文建会以“桃园埤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地面,看见一埤一塘,或许不容易感受到它的壮观。民国七十五年,我第一次出国回来,当飞机缓缓降落桃园中正机场时,地面上阡陌棋布的绿油油稻田及埤塘交织的景象曾令我印象深刻而感动。

从新福圳埤塘往前走,柏油路缓缓而上,渐进入山区,沿途可看见几间古厝,道路两旁则多为杂树林。约走十一、二分钟,抵达大艽芎古道的登山口,附近有一“大艽宫”。

大艽宫庙前有一新立的石碑,碑文说明此庙始于光绪年间,为来此拓垦的先民所立。这座庙只是一间简陋铁皮屋而已。据说是因为当年此地位于泰雅族与汉族接壤之处,双方冲突不断,故难以建造正式的庙宇,目前的庙外观,应是近年来才兴建的,连最基本的庙檐装饰都阙如。



从庙附近开始爬山,走大艽芎古道。这条步道是联络大溪与湳仔沟、百吉、阿姆坪之间的古道。在北横公路(台七线)百吉隧道未打通以前,居民必须翻越新溪洲山及头寮山一带的山岭,以往返两地。公路通车后,古道便乏人行走而没落。民国八十六年间,大溪镇公所才加以整修,做为休闲登山之用途。

踩踏着泥土路,缓缓而上,约三分钟,看到了昔日的古道旧石阶。朴质的石阶,边缘生长着湿滑的青苔,新的步道则在旧石阶旁,以木板工法,做成土阶,新旧步道并存。走在新的步道上,可避开湿滑的旧石阶,而又可欣赏到旧石阶的古道风华,这种步道施工理念,颇令人欣赏。

约十五分钟就爬到越岭的鞍部。鞍部是四处山径交会之地。从这里向右可爬往新溪洲山,向左可爬往头寮山、白石山,与其它古道串连。我继续向前直走,开始下坡路,往后山石门水库龙珠湾及湳仔沟的方向而去。

这段下坡路的旧石阶较不完整,部分路段已换成枕木步道。踏踩于枕上,也相当舒适。沿途随处可见竹林,也发现驳坎、小埤池等农垦迹象。途中还有一简陋石棚土地公,看起来历史已悠久。约十五分钟左右,抵达下方的桃51公路。大艽芎古道也算是一条简短的古道而已。



来到大艽芎古道出口的桃51公路,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往西走,大约二、三百公尺,可抵达怀德收费亭,进入石门水库的环湖公路,但距离主要的大坝风景区,则还有一大段距离;若往东走,大约一.五公里,可抵达湳仔沟聚落,附近有不少红砖古厝。古道出口附近的溪畔则有施工人员正在修筑河岸步道。

一座水泥吊桥,已接近完工,过桥后,铺设栈木步道,分别通往湳仔沟及石门水库阿姆坪的方向。这是水利署的河川整治工程。完工后,以后来走大艽芎古道,路线将更精彩,古道可接河滨栈木步道,可一路漫步走至湳仔沟欣赏古厝,或走往石门水库阿姆坪。

一般体力健硕的山友,走大艽芎古道时,通常会顺登附近的新溪洲山或头寮山,以增加行程的变化及挑战性,我只是循原路折返而已。沿途,我好奇的猜想,大艽芎古道的“大艽芎”所指何意义呢?我在山前山后,并没有看到“大艽芎”或“艽芎”的地名;“艽芎”或许是指植物,或许另有它意。

我想起阳明山国家公园的鱼路古道,沿途都设立了详细的自导式解说牌,以协助游客认识古道沿途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大溪镇曾为大嵙崁溪流域的货物集散地,位置重要,交通四通八达,得天独厚而拥有众多的历史古道。

大溪镇公所亦积极规划出不下十条的历史古道,以发展地方观光,可惜软体建设相对不足。倘若能够再多提供古道沿途的历史解说资讯,我想远道而来的游客,应可获得更丰富的收获。这乌鸦之言,或许镇公所能够听得进去。

我翻开旅行资料,发现这附近还有不少古道,如湳仔沟古道、八结古道、石龟坑古道(百吉林荫步道)、总督府步道、打铁寮古道,都是昔日大溪与后山之间往来的古道。我返回出发点取车后,开车走台七线,过百吉隧道,以车代步,搜寻各古道的登山口,一一做记录。这么多条古道恐怕一天内走不完,我得改日再来将它一一走完。

旅游日期:2005.02.17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澳洲总理何华德突访伊拉克
澳医疗卡和健康保险不能覆盖所有医疗费
台湾礁溪.五峰旗瀑布
台湾礁溪.月眉坑瀑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