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战略瞄准天然气 成效难料

【大纪元8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季宽特稿)天然气是石油最方便的替代能源,在油价日益攀高,油源竞争愈趋激烈,输油线路安全问题越来越扰人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已把能源战略眼光瞄向天然气,希望在这个领域大施拳脚,为未来的中国能源找到一个“安枕”。

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是实施这个战略一场不成功的遭遇战。优尼科在印尼所掌握的天然气资源,引来了中海油的垂涎;而中海油想透过收购优尼科,取得亚洲天然气供应者的制高点,却惹来美国的戒惧,最终造成中海油的败战。由此呈现的中美能源争夺形势,谁也否认不了。

对于攸关国家安全的主题,中国会因为这一场遭遇战失利就缴械?不可能。因此在中海油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之后,随即传出该公司可能把目光转向澳大利亚的油气公司Woodside Petroleum或Santos,中海油总裁周守为对媒体指出,“走向国际、走向海外是必然之路”,足以说明一切。

中海油有兴趣的Woodside,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且与中海油在澳洲西北大陆棚合资企业North West Shelf Venture合作。不过,如果中海油真的要收购Woodside或Santos,势将遭到澳大利亚朝野甚至美国的高度关切,前途并不光明。

中国急于向海外寻找天然气,肇因于自产的天然气供不应求。中国虽然蕴藏丰富天然气,最终可采储量约十四兆立方公尺,但是天然气工业发展不算快,据国际金融报报导,二零零五年将面临约两百亿立方公尺的需求缺口,到二零二零年供需不足达到一千亿立方公尺。

为了因应对天然气的需求,中国采取“兴建三纵”和“海气登陆”、“LNG”等方案。其中“三纵”指的是“西气东输”、“川气出川”、“中俄线”。

“西气东输”是把新疆的天然气输送到华东,总长四千公里,已于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全线送气,设计年输气量一百二十亿立方公尺,如果加上复线,可提高到三百亿立方公尺,建成后还将方便中国自中亚进口天然气。

“川气出川”是把四川的天然气,从重庆忠县运输至湖北武汉等地。包括到长沙、黄石的支线,总长一千三百六十公里,年运输能力约三十亿立方公尺。

“中俄线”原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建成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中国沈阳至北京和大连的天然气干线,双方也初步确定从二零零八年起,每年从科维克塔油气田输送两百亿立方公尺天然气。但是这个项目今年传出变化,俄罗斯打算把科维克塔的天然气供应国内,另辟萨哈林的天然气投放国际市场。

“海气登陆”是开发中国东部沿海的天然气,包括一九九六年海南南端的崖13-1气田向香港和海南供气;近年建设海南东方、乐东气田,向东方、洋浦、海口供气;渤南天然气田,向山东龙口、烟台、青岛供气;东海春晓及西湖凹陷气田,向上海、宁波供气。估计至二零零五年,登陆海气总规模达年一百零九亿立方公尺。

“LNG”是进口外国的液化天然气,营运据点位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

广东方面,以BP为外商合作伙伴,澳大利亚ALNG集团为资源供应方,一期工程设计规模年三百七十万吨,二期工程年六百二十万吨。

福建方面,以印尼东固气田为资源供应方。一期工程年接收能力两百六十万吨,二零零六年投入试营运,二期工程规模为年五百万吨,二零一二年投产。

浙江方面,接收站一期建设规模年三百万吨,二期扩建到六百万吨,计划二零零八年建成投产。上海方面,计划每年接收能力六百万吨,二零零八年投产,其中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三百万吨。

总计广东和福建的一期工程每年进口五百万至六百万吨液化天然气,气化以后将有七十亿至八十亿立方公尺的天然气。

综合上述,中国正致力于从各方面增加天然气的供应,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在争取外国油气资源方面,从收购优尼科的经验来看,路将越来越难走。

在自产天然气方面,由于中国天然气的产区不是在内陆就是在海上,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已产生输往华东的天然气,客户无法承受高价的困境。

至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公司竞相投身天然气市场,输气管建设各自为政,更引致“气化中国”之讥。

因此中国发展天然气工业,既有蓬勃的一面,也有问题丛生的一面,对缓和能源紧缺压力应有一定助力,但能否根本解决能源不足的局面,还有未定之数。

相关新闻
华尔街日报:中海油将退出竞标优尼科
中油明日零时起调涨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价格
中油调涨汽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批售价格
中海油放弃并购尤尼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