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青云路.大尖山

Tony 撰文、摄影

人气 25
标签:

这是我第一次来土城爬山。前些日子无意中发现土城市公所网站列出当地四条古道路线,见猎心喜,于是开始规划今日的土城古道之旅。阅读资料后,发现土城的山还真不少,以市公所规划的森林浴步道就有十座山系,登山步道错综复杂,宛如蜘蛛网。细数其中山头,至少十余座,而我没有爬过任何的一座山。以一个专注于台北的旅人而言,对此怎能不感到心虚呢?于是选定其中之一的“冷水坑古道”,做为我的土城“投石问路”之旅,顺道爬爬附近的山。



出发时,台北信义、南港的天空开始飘着细雨。虽然天气不如所愿,仍决定按计划前往。近日的台北,天气总是如此,希望土城的天气会好些。有地图指引,顺利找到土城青云路。青云路沿着冷水坑溪而行,从市区通往山区。往山区的这一段路,就是昔日的“冷水坑古道”。实地探访,才发现这条古道,早已是“过去式”。青云路已铺上柏油路。附近另一条通往山区的石门路,也是昔日的古道,亦已铺上柏油路,无古味可言。我于是就沿着青云路直走,循着昔日的古道深入山区,看地图所标示的几个古道遗迹,是否还有迹可寻。



首先来到位于青云路637号,昔称为“老厝”的“居之安”古厝。最早期的保甲路只修筑到老厝,后来才逐步深入山区。这附近已看不到什么老房子,道路旁有不少工厂,“居之安”勉强可称为古厝,但也是新旧参半。巷口有一疑似古井,井口已被水泥盖封闭。院前几只家犬好奇我的到访,冷静地盯着我的一举一动。

过“居之安”古厝,道路变为更狭窄,前行0.4公里,过“云安桥”,桥旁有一间万古圣公庙及一座福德庙,是古道遗迹,但庙宇都已改建,失去古味。万古圣公庙的庙碑志写说“(本庙)源头肇自何始,已无从稽考”,则至少应是百年以上。庙旁有一登山口,指标写着“往文笔山1.5公里”。这时土城也下起小雨,天气转坏。暂时不考虑爬山。决定先走完整条青云路“古道”再看情况。

开车往上走,约0.3公里,左侧有一日式屋舍,旁有残存的红砖厝,地址为“青云路667号”。日式房子虽然破旧,但从正门的格局及装饰,可以看出昔日曾有的风采。我判断这里可能就是昔日的“复兴煤矿”。矿坑虽名为“复兴”,但实际上是日据时代就已开始开采的煤矿。昭和初年,土城以石炭(煤)的产值最高,是攸关当地繁荣的一项重要产业。台湾的煤矿荣景至民国五十年左右达到最高峰,从此之后,因煤矿枯竭而逐渐没落。复兴煤矿结束于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

日据时代因为开采煤矿,所以保甲路又延伸至此,并修筑轻便车道,以运送煤炭下山。我询问附近一位老伯,确认这里就是昔日的复兴煤矿。老伯说,这间日式房舍是昔日的矿场事务所。如今,变成寻常百姓人家而已,屋外吊挂着一排晒晾的衣服。矿坑已无迹可寻。复兴煤矿旁也有登山口,路标写着“往二尖山0.84公里、往慈圣宫1.2公里”。天候依然不佳,暂且不爬山。



资料上说,青云路再往上走,有一处中油的“1号油探井”遗址。我好奇,想去看看。原来,中油曾在土城探勘过几处油井。这里是其中的一座。早期当地居民绘声绘影的传言,山区常见鬼火,后来发现可能有蕴藏天然气,于是中油前来探勘油气。这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事。因为要钻井探勘,所以道路又往上修筑。我向老伯询问油井遗址,他说继续直行,柏油路变成碎石路,爬坡之后,来到一处平地时,就是昔日的油探井处。

我继续上行,来到老伯所说的地方,但现场已被大片围篱包住。里头杂草、芒草丛生,“1号油探井”已无迹可寻,当年探勘的结果可想而知。老伯说,中油封井后,还派人继续看守半年,确定安全无虞后,人员才全部撤走。钻油井已填平,又经过二十年,自然是了无痕迹。我从围篱的缺口走进去,想找看看有无一丝旧迹。

进入后,芒草间竟还有一条明显的路径,于是往前走,穿越杂草区,山径往上走,路宽阔好走。我猜想油探井遗址或许在更上方,于是循着山路往上走。约两、三分钟,绕过一弯,抵达一处私人墓园。于是失望折返,途中却突然发现地上有移动的物体,竟是一只螃蟹。螃蟹不稀奇,但在山路遇见螃蟹,这是头一遭。这只螃蟹长约七、八公分,颜色青蓝色。我不曾见过这种螃蟹。螃蟹发现有人,则楞呆在原地不动,不敢移动身驱,任我在一旁拍照。这又与一般的螃蟹的机警习性不同。拍完照,见螃蟹楞楞不动可怜,于是用登山杖轻轻挑逗,螃蟹才拼命奔逃,从我眼前消失。

这时雨势却突然大了起来,我快步往下走,回到车上避雨。想起刚才的际遇,觉得新鲜有趣。今天原本是来探古道,收获反而是遇见奇怪的螃蟹。



青云路到此为止,之后就是狭窄的泥土路。道路的终点,路标写着“往青云岭、五尖山”。这么多山名,让人一头雾水,还分不清楚彼此的相互位置及关系。既然下雨,山也不必爬了。看资料,在德霖技术学院附近,青云路587巷的山区,昔日因多土地公庙,所以地名被称为“土地公坑”。于是开车往回走,转往青云路587巷,去寻寻看有无古老的土地公庙。

进入587巷,道路通向山区,上行约0.6公里,路左侧有一“六福宫”。停车查看,是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庙,但翻新之后,已无古味。这大概是郊山地区所有土地公庙的宿命。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续前行,约两、三百公尺,抵达了道路终点,沿途路旁没有再看见任何土地公庙。道路终点,就是大尖山的登山口。路标写着“往青龙岭0.38公里、往大尖山0.76公里”,距离颇短。虽然下着雨,但今天遇过的几个登山口中,以这条步道最适合雨中行。步道以铁路枕木铺设而成,路宽超过一公尺,枕木不湿滑。于是决定爬上去看看。若不能爬至大尖山,至少应可登上青龙岭。路程不远,不带背包,仅撑一把伞,空手上山。

踏上枕木步道,空气充满湿气,芬鲜怡人。土城的山,多油桐树,步道的路标又写着“赏桐步道”。油桐五月开花,现在是十一月,并无落英缤纷的“五月雪”可赏。但走在山林里,雨中行,别有一番滋味,想起苏东坡的一词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希望下山时候,能接另一词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约十分钟,抵达青龙岭。岭上有相思老树,盘根纠结,也有突兀的怪石,树林遮挡,视野平平而已。来到此处,兴致已起,于是决定继续前进大尖山。不久,枕木步道消失,变为传统泥土路,以木板工法做成的木阶路,仍然好走,不虞滑倒。途中有观景台,但景色迷迷濛濛,市区若隐若现。不久,爬至一处相思林,有简易的运动设施,也有舒适的木制吊床,可惜雨里不堪使用。此处无游客,雨中的相思林,轻岚微雾,颇有诗意。谁说雨天不适合爬山?

大尖山已不远。大约再一、两百公尺,过一高压电塔,就来到大尖山顶。大尖山,海拔约276公尺,有一土地调查局设置的图根点。大尖山的展望还不错,可惜最佳视野角度刚好被高压电塔的几条电线绘遮住。今天能见度低,眺望风景,宛如雾里看花。从青龙岭至大尖山,约十七、八分钟而已。



大尖山另有山径可下慈圣宫,然后绕回登山口。于是走往慈圣宫。下坡石阶路,湿滑,得小心谨慎通过。约七、八分钟,听到慈圣宫传来的卡拉OK声。不久,抵慈圣宫,稍休息,继续下行,遇一间土地公庙“清山宫”,小巧可爱,可惜也已经过改建。继续下行,遇叉路,往二尖山约0.5公里,但意已满足,不想节外生枝,于是直接下山。

这条下山的石阶步道被称为“朱财华纪念步道”,途中有一座朱财华纪念铜像。朱财华,浙江人,民国三十八年随军来台,六十九年迁居土城,他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整修这条登山步道,当地居民及山友为感念他的贡献,在他去世之后,设立铜像以资纪念,土城市公所亦顺应民情,将这段步道命名为“朱财华纪念步道”。步道长约五百五十公尺,入口有一小段已改铺水泥,其余约有八百石阶,可想见当年朱财华先生就地取材,铺造石阶路的辛苦。从大尖山走这条步道返回登山口,约二十分钟。



今天初次造访土城,原先期待的古道已变成柏油路,只是以车代步,走访几处遗迹而已,而巧遇螃蟹,可说是“失之古道,收之螃蟹。”,无所遗憾。爬山则有收获,得青龙岭与大尖山。仅以这两座小山而言,土城的山中步道给人的初步印象还不错,山径很质朴,亦足以寻幽探微。改天再来探探其它几条“古道”,顺便爬几座山。

旅游日期:2005.11.22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基隆.海兴路森林步道.大武崙山.中山峡谷森林古道
草原惊艳:顶山.石梯岭.北五指山.高顶山
邓肯禁区轰炸 热火不敌马刺
南港.树梅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