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延缓全球温室效应恶化 学者:速谋补救之道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十四日电)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中心主任刘绍臣今天在一场演说中指出,根据预测模式呈现,21世纪全球均温将上升摄氏2到6度,海平面上升20到70公分,台风强度会增加,全球各地的旱涝情形更严重,将严重冲击生态,但人类为环境生态所尽的努力,可以延缓相关效应的恶化。

中研院今天下午举行蔡元培讲座,刘绍臣主讲“从空气污染、热岛效应,谈温室效应”。

刘绍臣表示,近一世纪来,全球气候变化相当显着,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温度比上一世纪增加摄氏0.6度,台湾的温度在近100年来也增加1.1度,比全球平均增温约高出一倍,原因之一是台湾西部的“都市热岛效应”。

环境变迁中心分析发现,台湾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千小时,1970年后减少了300小时,约等于1年减少30天的日照,日照时数减少原因可能是人为排放的悬浮微粒所产生对云的影响。

他解释,悬浮微粒可作为云凝结核,凝结核数量增加后云滴数量浓度也会跟着增加,云滴粒径变小,因而需要较长的时间相互碰撞、合并才能产生降水,结果会使云的生命增长,云量增加而导致日照减少,降雨时间延后,甚至云滴蒸发而不降雨。

刘绍臣说,悬浮微粒漂浮在高空中会扰射阳光,将阳光反射回去,当粒子在云内,水分会在悬浮微粒上结成水珠,由于微粒太多,水珠的尺寸都不大,但数量多,众多小粒子对阳光的反射反而较多,而且比大型粒子和水珠停留更久,反而会降低温室效应,只是目前人类对粒子反射阳光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还有待研究。

另外,云量增加和热岛效应也导致夜晚温度的升高比白天显着,降低昼夜温差减小,台湾昼夜温差在过去100年减少约1.2度,晚上气温增高会使相对湿度降低,因此起雾的日子减少了,台北约5年没见到雾,台南和台中也没有了,阿里山原本1年200天有雾也减少到150天不到,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

而台湾西部都市的热岛效应会增强热对流,造成大量降雨在都市而非水库集水区,会使得干旱问题和区域水量过大问题更严重。

刘绍臣说,人类正在设法对环境和生态谋求补救之道,但不论多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种再多的树,终究难逃气候的改变。气候模式预测21世纪全球均温将上升摄氏2到6度,海平面上升20到70公分,暴雨和台风强度会增加,全球各地的旱涝情形更严重。

值得忧心的是对全球生存环境的冲击,跨国界的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分配与竞争将更严竣,可能会影响世界和平。

他认为,台湾唯一能做的就是严格控制污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根据地球生态系统科学规划国土利用和能源发展策略,最重要的是增加大气化学、物理、气候的研究,才能减缓相关效应的恶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