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品牌故事》友讯D-Link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王忆红/专题报导

根据2005年10大台湾国际品牌价值调查,网通大厂“友讯D-Link”的品牌价值达2.25亿美元,相当于新台币74.25亿元。而“友讯D-Link”之名,相较其他企业斥资请设计公司比稿、算笔画,得到的公司字型、Logo,以及颜色等,可说是不花一毛钱。

字型、颜色全部DIY

“D-Link”原名为“Data-Link”,取其网路可以将所有资讯连结起来之意,但后来考量Data-Link 念起来有点不顺口, 因此董事长高次轩就直接取名为“D-Link”,并请电脑资讯部门工程师设计字型,并在电脑排版工程师所排出的数个字型中,选出一个看得顺眼、相当简单的“D-Link”字型、颜色,成为公司的标准Logo。而中文的“友讯科技”四个字,则是高次轩请父亲以毛笔字写出,成为公司的标准字型。

之后,“D-Link”的Logo,随着友讯的事业版图逐渐扩大,陆续矗立在各个国家的街头,直到有一次,友讯参加CES秀时,为了要在百家齐鸣的展场上, 凸显“D-Link”的招牌,特别放大logo,结果,在标准字体以数倍比例放大后,才发现比例有点怪怪的,因此,秀展过后,立即再请电脑工程师调整标准字型的比例。

友讯品牌取得虽然不花一毛钱,但是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中,总计花了6年、300万美元在138个国家登记“D-Link”品牌的注册商标,而其中的20万美元,则是单独给了一个巴西台商。主要是这名巴西台商,看准友讯的全球布局策略,抢在友讯之前在巴西注册“D-Link”商标,友讯为了全球布局,只好花20万美元将“D-Link”商标买下来。

友讯目前在全球拥有55家分公司,业务区域高达138个国家,今年营业额超过375亿元,也因此,“D-Link”的“D”,让人戏称根本就是“dollar”。

花17年 打造纯品牌

记者王忆红/专题报导

友讯科技D-Link在2003年9月将代工部门分割出来,成立明泰科技后,友讯科技终于成为一家“纯”自有品牌公司。而从建立自有品牌公司,到名副其实的品牌公司,友讯共花了17年的时间。

事实上,友讯科技创立的第一天,就是要打造自有品牌。友讯董事长高次轩看好网通产业的前景,在1986年与朋友等7人合组“友讯科技D-Link”,当时,7个人的理想抱负,是要以“D-Link”自有品牌的网通产品行销全球,并在公司成立3个月后,推出台湾首张自制的网路产品─1Mbps网路卡,不过,由于是新公司,品牌知名度不高,且全球网路环境尚未成熟,为了要让公司生存,只好开始接代工订单,但高次轩从不放弃他对自有品牌的理想,一边接代工订单,一边在世界各国拓展据点,建立自有品牌势力。

1987年友讯在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总部,1992年成立美国及英国子公司,而后在1994年相继成立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及澳洲子公司,1995年成立印度子公司,并在伦敦成立“欧洲总部”。

代工业务分割独立

友讯的自有品牌、代工双路线,让友讯17年来一直面对“外部冲突,以及内部挣扎”,终于在代工、品牌业务占营收比重相当下,决定将代工业务分割出去成立独立的公司。

而高次轩在宣布将代工与品牌业务切割后的首次法人说明会上,虽然用他惯有喜怒不形于色、平淡的口吻说“终于等到这一天”,但是他的用字遣辞,根本掩藏不住他心中的喜悦。

年出货量 堆出3248座101

记者王忆红/专题报导

友讯D-Link自有品牌产品行销全球138个国家,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到荒原沙漠的南非, 都有D-Link的产品。以友讯D-Link产品平均高度7公分、今年出货量2500万台计算,友讯一年售出的网通产品,可以堆叠出3248座台北101大楼(508公尺 )。

高峰论战逃过泡沫危机

友讯D-Link网通产品除在北美市场排名第2外,在其余主要市场的排名都是第1,而友讯的网通产品之所以能席卷各主要市场,且没有在2000年底网路泡沫化中消失,可说都是归功于1999年底那一场“往上走、往下走”的高峰论战。

1999年底,友讯按照往例召集各主要地区负责人回台湾开会,经过一整天的会议下来,各区主管为了纾解压力,相邀吃晚饭,孰料,晚饭还没吃完,又被召回公司开会,董事长高次轩更当场问大家,友讯未来要往上走(更高阶的企业网通设备产品 ),还是往下走(消费型产品 )?当晚各高阶主管分别就市场经验提出各种论点,有的区域负责人建议往上走,有的则说要往下走,一直到晚上12点多都未达成共识,因此高次轩要求大家回家再想一想,但隔天一定要作出一个结论。

第2天,多位高阶主管仍坚持友讯必须要往上走,高次轩则说,友讯是要在大池塘中当小鱼,还是在小池塘中当大鱼?往上走,要花20年才能取得全球第1名,但往下走,则只要5年,友讯就可取得全球第1名宝座。

这一席话说服了当时所有要往上走的高阶主管,且在“要当大鱼”的共识下,所有高阶主管同心协力拚命“往下走”,而隔年网路开始泡沫化,企业缩减开支,但消费型产品则未受到影响,友讯也逃过变成众多泡沫之一的命运。

友讯总经理廖志诚说,友讯当年的“往下走”,不仅避开了网路泡沫化的冲击,也让友讯当初“5年内就可拿下全球第1”的宣示,得以实现。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