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故事动人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困境难解

标签:

【大纪元3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任纹仪台北特稿)马燕是中国宁夏贫穷农村里一名失学小女孩,她将家贫被迫失学的痛苦写成日记,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法国出版成书。马燕的故事随即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纷纷捐款援助上百个像马燕一样的失学孩童,继续完成学业,但在中国,像马燕这样的小孩不计其数。

马燕在日记中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

“马燕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其实极为普遍。中国官方统计,目前中国失学儿童约两千七百万人,约占适龄学童的一成之多,超过中国义务教育规定的农村辍学率控制在百分之三的标准。但根据非正式统计,如果加上不在统计之列的城市民工子女、超生小孩及统计误差等,中国失学人数估计高达五千万人。

中国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负担沉重,除了吃饭生活,已无余力供给孩子上学念书。更何况,中国农村儿童也必须分摊家庭的劳务,孩子上学等于丧失部分劳动力,经济负担更为雪上加霜。以湖南省安乡县为例,当地农民家庭年收入约人民币一千两百元,供养一个孩子念书要八百元,而多数家庭有两个孩子,就要一千六百元,两个孩子同时都上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于一九八六年实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中小学生提供“免收学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由于缺乏财政支持,义务教育政策在中国多数农村很难彻底执行,许多学校仍然巧立名目收取书本费、杂费等,这些费用甚至高过学费,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乡镇负担百分之七十八,县财政负担约百分之九,省负担约百分之十一,中央财政只负担百分之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人民所得均有相当的成长,但教育经费却与经济发展脱轨。中国国务院在一九九三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立在公元两千年中国教育经费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但至今仍只有百分之三左右,甚至比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非洲乌干达还不如。

另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比率太低,财力薄弱的县乡两级却承担发展义务教育的重责大任,最后农村教育费用还是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教育经费匮乏,造成农村学校校舍不足而且简陋,拖欠教师工资,地方负债严重。例如广西蒙山县许多小学无校门、无围墙、校园环境差,初中学生宿舍破烂,三个人睡一张床,房间四处漏风,食堂异常简陋,有些学校墙壁裂开,地基严重下陷,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教育部高级官员说,一九九零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将更多的财力用于科技和发展经济,财政投入主要从投入产出比来考虑,而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利益回报。于是,“盘子就这么大,给教育多给一点,别的部门就少一点”。对于经费不足问题,温家宝提出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这项方案如能彻底落实,未来中国义务教育体制将由“地方负责、以县为主”,转向“经费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以县为主”,同时中央财政将扩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农民,而在中国一亿多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约九成生活在农村。接受教育似乎是农村子弟脱离贫困的重要途径,但现行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形同剥夺大批农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马燕的故事感动了法国人,从此改变了马燕的命运,让她能够继续升学,幸运地成为村子里第一位女初中生。但在中国,还有无数类似马燕的农村小孩,仍在等待回到学校念书的机会。

相关新闻
中国农村存在3个“剪刀差”问题
一号文件是程翔“罪证”之一
农民经营改善贷款 额度125亿
嘉义县乡土教育资源中心 揭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