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异:《冰点故事》读后感

林小异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3月28日讯】“我跨出的是一小步,而人类跨出的是一大步。”

1969年7月,当全世界都在聆听、观看和关注着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在遥远的中国内蒙古,几个年轻人冒着偷听敌台而被治罪的危险收听来自美国之音的报导。他们激动地大喊,“美国佬儿正在登月!”( 注1)

然而,这些年轻人是毛泽东的专制下被迫离开家乡的几百万年轻人中的几个,也是当时几亿中国人中为数少之有少的一小撮。‘冰点故事’ (注2)的作者,曾为中国青年报‘冰点’ 专栏的主编李大同先生就在这一小撮人当中。当时没有刊登美国登月消息国家只有四个—-中国,北越,北韩,红色高棉。

那时的中国报纸不但封锁了一切外国消息,而且为了达到绝对专制目的,正在煽动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一场史无前例的摧毁文化,文明,人性的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着。对于文化大革命与世界文明逆道而行,敌视普世价值,以及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造成的恶果,国际文明社会早有定论,毋须赘言。

半个世纪之后,中国媒体已有所进步,至少不会封锁犹如‘人类登月’一类的消息。但是在世界要求民主自由的文明大趋向当中,这种进步不过是中国专制体制不得已而为之退让的一小步。中国民间有一句形容驴子的俗话,‘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这句话多少可以说明中国人在争取新闻自由进步中的艰难。谁来牵新闻这只驴子?读者,那些要求从新闻获得真实资讯,能够反映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读者。民众是报刊的衣食父母。

然而,自1949年至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每一个省市,依然只有党报和地方报刊两种。党报的功能“是贯彻执行党政的意图,面向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公费订阅。”而那些地方报纸可以“满足市民消闲实用的要求。虽然人皆有之,但毕竟是一种相对而言较低层次的需求,对市民所关注的大事要事,几无可能做深入的报导和讨论(注2) 。

在此情况下,李大同抓住了中国时代的脉搏,将冰点办成一个真正反映民意,深受民众喜爱的专栏。在当今中国,媒体汗牛充栋,报导大款大腕儿等所谓‘焦点’‘热点’的垃圾文字比比皆是,‘冰点’风格和内容无疑极为稀有。

冰点专栏从第一篇文章“ 北京还剩7只粪桶,而背粪桶的都是老知青”开始(注3),一直到揭露湖北地方官员为保官位造假的丧心病狂,因为司法腐败草菅人命,河北承德四位农民被极为荒谬地判处死刑(注4) 等。在冰点专栏开办十年里,报导了许多民众真正关注的问题,内容涉及到安乐死,性教育,教育问题,求职问题,中日关系,医疗交易黑幕,城里打工的乡下人等等,“从普通人中的不普通”反映了普世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并希望流长的价值。

李大同等人运用高度的政治智慧,参与社会改良。在《冰点故事》中,许多章节都详细记述了这些抗争。这样的抗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民众为民主采取的斗争方式已与20年前有所不同,更具有当今中国时代的特色。

在冰点开办的的10年里,大量读者通过电话来信以及评报问卷中,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们对此专栏的喜爱程度(注5) 。冰点专栏曾刊出河南焦作5名知青每月从微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助插队时的老房东,20年来从未间断。这篇报导,并没有宣扬所谓高尚情操,却着力写出了‘这些极度善良的人在社会转型当中感到迷茫和胆怯’。一位老太太读过后,打来电话说,“这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是真的。”真–在当今中国的新闻报导中是多么难的事!真实和谎言的搏斗又是多么残酷。善—在当今中国社会,多少人努力地维持着同时又被多少人嘲讽抛弃!(注6)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刊物,依然难逃被封的命运。当今中国读者称记者为妓者,而那些不愿被逼良为娼的记者的命运就是李大同的命运。

中国是世界上查封报刊最多的国家。在如此严密的文网之下,那些一直得以安然存并从中受惠的媒体无非两类,一是为当局歌功颂德的,粉饰太平,欺骗愚弄民众,另一类则庸俗不堪,刺激低级趣味,宣扬金钱至上,无论哪一类都将中华文明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大多数媒体已经沦为当局暴力和谎言的帮凶。

在《冰点故事》中,李大同对于新闻理念,职业标准,新闻的共同兴趣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在西方,这些论述中的一部分早已是共识。但是由于专制制度长期对每个中国人灵魂的阉割,更由于在中国这些共识难以付诸实施,即便李大同这样的有识之士,在做报导时也要和多年被禁锢的思维定式做斗争。在酱缸的文化氛围中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清流的文人何其不易!在麻木自私冷漠的人群中,依然保有热血和良心何等困难!读着《冰点的故事》,我不由地想到,某些生活在自由世界的,却为专制辩护和唱赞歌的华人,他们又是多么地可悲,愚蠢和可耻!

虽然李大同等人一直采取“能规避的尽量规避” 对策,但是因为“规避不得超过底线”的理念,《冰点专栏》一直面临着被封的危险。最近的被封契机是因为刊登了一位严肃的学者袁伟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反思以及台湾作家龙应台介绍台湾民主现实的文章。这种反文明的做法已受到了海内外一致谴责。当局慑于国内外强大的舆论压力,重开冰点,但是那已经没有脊梁骨和灵魂的冰点了。

李大同的冰点已经死去。但是李大同和许许多多的李大同不会死去。如果李大同们都死去,这个民族还有救吗?

注1—《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注2 –见《冰点故事》第7章‘辩论与思考’
注3–见《冰点故事》第1章‘经历与准备’ 第5节‘注视都市报’
注4–见《冰点故事》第3章‘重新出山’ 第3节‘漂亮小姐说,我去写粪桶’
注5–见《冰点故事》第16章‘由软到硬’
注6–见《冰点故事》第2章‘重新出山’ 第5节‘哥们儿,真他妈棒,第3章’ 获得认可‘,第5章‘日趋成熟’
注7–见《冰点故事》第5章,第2节‘久违了,留村’

(3/28/2006 0:51)

来源:新世纪(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冰点前总编:温家宝未确实回答问题
袁伟时文章激怒胡锦涛
讨论:袁伟时回应冰点复刊后的批驳文章
李卫平:《冰点》变“热点”的内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