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乙未战争与客家系列报导之五

尾声─迎接族群融合的新时代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慧敏台北二十九日电)“乙未战争与客家学术研讨会”虽已落幕,但后续效应正在发酵。行政院客委会除预定年底再举办“六堆”学术研讨会,还计划将客裔先民保卫家园的故事拍成电影。另外,也有人发起设立“台湾抗日纪念日”,让全民了解客家人以生命守护台湾的精神,进而促使各族群相互尊重与包容。

座谈会结束后,客家学会事将当天座谈会论文的发表与评论、综合座谈,及事后的媒体报导集结为论文集。首次发行三百本立刻被索取一空,客委会又加印五百本。承办的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目前正在重新增修论文集,预定八月出书,深化“抗日三秀才”和所有参与乙未战客家人的事迹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场战役的意涵。

客家研究学会秘书长范振干更计划推动以“抗日三秀才”之一吴汤兴战死当天为“台湾抗日纪念日”。范振乾明白,这项工程浩大,但一如当年原住民推动翻“吴凤神话”的精神,以及客家人争取教科书将“义民爷”从“孤魂野鬼”正名为“忠义英勇的神明”所的努力,相信“没有不可能的事”。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密察认为,透过设立纪念日,可以提供民众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但能否设立,需要全民共识;也有人建议兴建纪念碑,客委会认为,这也是可以讨论的方向。

客家委员会主委李永得指出,研究台湾客家历史目前有两途径,一是着重追溯源流,探讨台湾客家文化的渊源,以及台湾客家文化与其他地方客家文化的传承。另一个研究方法是着重在地化的过程,研究客家族群移民台湾后的轨迹。

在李永得看来,在地化过程远比追溯源头还重要。他说,目前从东南亚到台湾都有很多客家人,因在地化过程不同,接收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也不同,各地的客家人因此呈现出不同面貌。

他说,这两种研究都相当重要,但以往在台湾有关客家研究却偏重源头,反而忽略在地化过程;乙未战争就是了解台湾客家人在地化过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尽管历史忽略乙未战争的意义,但透过学术的客观论述和研讨,不仅让客家人更了解客家人,其他族群也更认识客家人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贡献,有助台湾发展成为真正多元主体的社会。而乙未战争就是了解台湾客家人在地化过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范振干指出,客家人在乙未年誓死抗日,保卫家园的英勇壮烈精神,让台湾各界了解客裔先烈坚决“守护台湾”的真相,增进社会各界正确认识客家人在乙未年保乡御侮战争中所呈现的族群性格与角色,了解客家族群对台湾这块土地所做的奉献与努力。

他强调,一八九五年台湾割让给日本,客家人与闽南人因为面对共同敌人─日本,才开始产生“共同体”的概念;没有任何人可以独占文化、历史或是地理上的台湾,如果台湾各族群能彼此了解过去这块土地上的贡献,就不会再有敌视。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萧新煌说,对台湾四百年前的移垦史、一百年前的抗日史,再到近五十年的战后史,“客家因素”的探讨并给予合理定位,当是今后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应做努力的学术工作。

当台湾民众了解到乙未战争的深层意义后,也是建立台湾各族群都有合理发展空间、各族群都能相互尊重、包容的一小步开始,而这也象征着台湾族群融合的新时代指日可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