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选会委员改政党比例制非改革之道

【大纪元1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吕志翔日内瓦特稿)根据“国际民主及选举协助研究所(IEDA)”的研究分析,如台湾中选会的组成改以“多党式(MULTIPARTY-BASED)”,将显然不符民主潮流,更非改革之道。

以“独立、公正、廉正、透明、效能、服务及专业”的理想模式,任何国家的“选举管理机构(EMB)”都需要“改革”与“现代化”,台湾的中选会也无例外。但唯有目标在改善选举程序的改变才能称之为改革,台湾内部目前对中选会组成的讨论与行动,实在缺乏改革的要素。

IDEA警告,任意与经常的改变选举,即使出发点可能是改革,会使选民困惑,也会对EMB的永续运作造成负面影响,而无法达到目标。

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IDEA,提供中央社最新完成的近四百页“选举管理设计手册”,其中对全球两百一十四个国家及领土的EMB调查显示,台湾的中选会属于“独立”机关,委员组成则为“政党与专家混合式”。

现行中选会组织规程规定,置委员十一人到十九人,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派充,并指定一人为主任委员;委员中,应有无党籍人士,具有同一党籍者,不得超过委员总额五分之二。

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的修法版本规定,中选会置委员十七人,由各政党(团)依其在立法院所占席次比例“加倍”推荐人选,行政院长再就推荐人选,依各政党(团)在立法院所占席次比例提名,再经总统任命。主委、副主委由委员互选。

因此,国民党的版本将中选会组成由政党与专家混合式,转变为多党式。IDEA表示,多党式EMA的优点为:可能提高反对政治力量的选举参与;鼓励选民参与;提高选举透明度;确定政党对EMB的政策发展的影响;促使重要选举利益关系人的联系;提供选举程序管理政治经验。

缺点则为:委员的行动会受政治利益驱使;可能缺乏适当的专业经验与条件;如所有政党都参与,将难以运作;如部分政党被排除在外或政党不受尊重,将缺乏信用;共识决策可能困难;政党间的争议影响EMB的团结。

另一项全球性EMB研究机构“ACE选举知识网络”指出,有些国家政党提名的知名人士具备公正、专业等高标准,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政党提名的知名之士也很难完全公正。

最值得注意的是,IDEA及ACE的研究都强调,特别是从“威权统治”转型到“多党民主”过程中遭遇困难的国家,偏向选择EMB采用多党式或政党制,许多中欧及东欧国家在转型期中就采行这种制度。

因此,如中选委改为政党比例制,不但不符台湾的政治发展进程,也有开民主倒车之嫌。

IDEA指出,一个失败的EMB可能有许多内部原因:缺乏利益关系者的信心、政府或政治影响决策、EMB或其委员行事政党化、缺乏专业经神、无能或财务不健全等。

EMB的失败也可能是非其所能控制的外在因素造成,如必须要执行一个结果不被接受的选举系统,或是法律架构的缺失。

台湾中选会的表现当然有值得检讨之处,也需要改革,但这是个全面性的问题,必须从“法律、行政及政治”层面同时进行。多数欧美先进国家根本没有独立的EMB,如在瑞士,选举及公投的业务是由联邦秘书处的“政治权力处”负责,但未见弊端,凸显了瑞士的政治发展与环境已完全成熟。

中选会委员改为政党比例并不符合改革的要件,同样地,执政党不惜一切手段反制,又使台湾国会的全武行成为国际新闻,凸显了独立、公正、永续的EMB并非双方首要目标,争取的是短期政治利益,其立即结果是使中选会及选举制度再度受伤。

IDEA指出,改革“需要详细规划推动,要确定不会造成选民困惑,尽量避免影响选举行政的情况下,达到其目标。”

加拿大首席选举官金斯理说,建立EMB的信任与专业是所有EMB的挑战,EMB的“信用落差”降低了“公共信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台湾朝野政党及各界人士也应严肃面对中选会的挑战,并寻求永续解决方案,而非短线政治操作。

相关新闻
慢飞天使起飞 伊甸将兴建身障儿发展中心
倡媒体自由 无国界记者获颁亚洲民主人权奖
马英九:立院临时会 民生法案排前面
高铁局要求台高 重提台北站新年疏导计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