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烧炭窝古道.双堂屋.义民庙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8
标签:

新埔“烧炭窝古道”为昔日湖口与新埔之间农产运销往来的道路,这条古道从新埔上枋寮“双堂屋”附近的烧炭窝口出发,走至烧炭窝底,然后爬过湖口台地,抵达湖口老街,全长约7公里。

随着公路开通之后,这条旧路便渐渐荒废;民国六十年代,军方在湖口台地辟建战车射击场,阻断旧路,于是烧炭窝古道遂隐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后来,虽然经过地方人士的探查及整理,但也仅保存了一小段古道而已,而古道又经过军事营区,不易维护,久而久之,古道又渐被蔓草侵扰。就探访古道寻幽踏青的目的而言,烧炭窝古道的吸引力稍嫌不足,但若结合烧炭窝附近的古厝及寺庙古迹景点,则仍不失为一条可以寻幽揽胜的旅行路线。

最近我曾两次来到新埔的烧炭窝,上次来探路,时间已晚,来不及走古道,所以只先走访上枋寮刘宅的“双堂屋”及附近的新埔义民庙(褒忠亭),今天则以探古道为主。我停车于双堂屋的门前广场。

上枋寮刘宅双堂屋位于义民路(竹14乡道)二段460巷内,是新埔最著名的古厝。古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粤籍人士刘延转仿大陆故乡旧居形式而兴建的一座四合院祖堂,由于屋分前后堂,所以又称“双堂屋”。最初仅是土埆墙、茅草顶,后来家业兴盛,子孙繁昌,日据时代大正七年(1918年),刘家将祖堂扩增为双堂六横屋(左右各三护龙),历十年而完工,格局恢宏,美崙美焕,成为新埔著名的古厝。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双堂屋被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迹。民国九十年政府拨款整修,两年后完工,对外开放参观。

双堂屋前堂庭埕广阔,屋前围栏之外,有一半月池,前堂屋檐采双燕尾,其格局类似于大溪的李腾芳古厝,古朴典雅,年代则稍晚于李腾芳古厝,规模也略小。目前只开放两厅堂供游客参观。左右护龙的厢房则未对外开放。


天禄堂

双堂屋左侧的小路,已规划为自行车道,可绕往烧炭窝。循自行车道的方向往双堂屋后方走,约150公尺远的山麓,有一大型墓园,名为“瑞阁园”,是刘家的祖塔。“瑞阁园”之名,取自于刘氏第十一世祖刘瑞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瑞阁的妻子携子来台,其长子刘延在上枋寮这个地方开基立业。“瑞阁园”墓园广大,前庭开阔,黄瓦三角造形的祖塔,上下匾额分别写着“陶唐遗泽”、“彭城衍派”,透露出刘氏家族宗派源远流长。

由“瑞阁园”往前走,一路皆为乡间小路,埤塘、红砖屋,一幅农村图画景象,约0.5公里,即可绕回竹14乡道。然后右转,沿着马路走,约150公尺,过台湾高铁高架桥后的第一个巷口(义民路二段530巷),即是烧炭窝口。这里起,就算是进入烧炭窝古道了,古道已铺上柏油路,成为乡间道路及自行车休闲车道了。这样的乡间小路,无遮荫,自不宜夏日行走,但秋冬凉爽,走在其间,颇为舒适。

沿着530巷的乡间小路前行,右侧小路不远处,为刘宅古厝,年久多有破损,已修补成半新半旧。又不远,又有一栋“天禄堂”三合院古厝。古厝厅堂屋檐亦采为双燕尾,典型的客家卵石墙基、白灰墙,古朴典雅。但大门口几只家犬忠心耿耿固守,无法趋近,只能在安全距离之外欣赏而已。

继续前行,右侧又有一栋新式两层水泥楼房的三合院建筑,门匾亦高悬“天禄堂”。“天禄”是刘家的堂号,可见这一带是以刘氏子孙为主的聚落。再往前走,小路左侧出现一池绿水,池塘水面布满水芙蓉,塘里有鱼踪,池畔有竹林,景色优雅,周遭幽静。路右侧有一土地公庙,为“凉井伯公庙”,庙旁大树下有一古井。前方不远处,则有几间红砖民宅,旁有水池,池里有白鹅悠游戏水。


烧炭窝古道

小路由民宅旁右转,开始明显的上坡路,路右侧不远处有一古墓。上坡路至末段的叉路口,又有标志,取左行,往烧炭窝古道。接着是一小段石阶下坡路,来到烧炭窝溪。步道沿着溪岸往上游方向而行,溪的对岸有一大型建筑物,为“崇德护理之家”。沿着溪岸至上游,遇一水泥桥,越过烧炭窝溪,前方有一间土地公庙,就是“烧炭窝伯公庙”了。庙已改建,了无古意。

由“烧炭窝伯公庙”往前走约几十公尺,就看见路右侧有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山径,路口写着“烧炭窝古道”,这里就是地方人士重新整理的一段古道旧径。入口处有被剪断的铁丝网路障残迹。这段烧炭窝古道所经过的土地,目前属于军方所有。铁丝剪了又架,架了又剪,这军民拉锯之间,也显示出台湾有趣的民主化现象。

踏着石块小径往上走,古朴的残阶及幽幽竹林,颇有气氛,但没多久,路况转差,杂草变多,前方又竖起一道铁丝网围篱,水泥柱上,以红漆喷着斗大的“军事重地”。两根水泥柱之间的铁丝网已被剪破铲平。穿过之后,便进入烧炭窝古道最完整的路段。一块块平整的石块铺成的山路,是昔日为方便挑夫行走,而铺上的石块,由此爬往湖口台地。古道左侧有卵石堆砌的驳坎,右侧则为繁茂的竹林。古道幽致,可惜路短,约前行5分钟就碰壁了。前方已被陆军的水泥围墙阻绝。这么一小段卵石古道,固然古朴有味,但前后受限,远不如新埔另一条三段崎古道来得迷人。

前行无路,左侧则另有一条山径,可沿着陆军的围墙边缘走,约5分钟,小径的出口,接柏油马路,马路的前方又被军方的高墙堵住,这里是陆军战车炮射击阵地的练习场。于是再折回小径。根据资料,附近应有山路可绕往下枋寮的“槺榔伯公庙”,可接“土牛沟古道”,但附近竹林的路径不明显,路况不佳,而时间又不太充裕,于是决定放弃,循原路折返。回到烧炭窝古道的入口,再继续沿着乡间小路前行,经过崇德护理之家、“卢江堂”古厝,约前行0.8k,接竹14乡道约3.5K附近,公车站名为“土牛沟”。然后再走竹14乡道返回双堂屋取车。途中,经过“西河堂”古厝。新埔乡间,有不少传统古厝,令人印象深刻。


新埔义民庙(褒忠亭)

新埔义民庙,又称“褒忠亭”,就位于竹14乡道上。从双堂屋前往至义民庙,约几分钟车程而已。新埔义民庙,创建于清朝乾隆时期,历史悠久,是全台著名的义民庙之一,为国家三级古迹。乾隆51年(1786年),发生林爽文事件,全台湾大部分地区都遭受战火波及,震惊朝廷。于是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军来台平乱。事件期间,竹堑地区新埔、六堆的客家庄共组一支一千多人的义民军,协助朝廷平乱。客家军战殁300人,合葬于此地。

事平之后,竹堑客家各庄于义民墓塚前兴建义民庙,以祀英魂,感念义军牺牲生命以保乡卫民。乾隆55年,义民庙落成,乾隆皇帝御赐“褒忠”,以表扬义军忠义精神,所以义民庙又称为“褒忠亭”。

如今的新埔义民庙已成为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庙前两侧有形象商圈,贩卖当地名产小吃,庙右侧有公园绿地,园内小桥流水,亭台阁宇,游人如织。义民庙经过历年的扩建增修,已不见两百年古庙的古味风采,到了庙后方的墓地时,才可感受到古迹的气氛。古朴的墓碑上刻着“粤东褒忠义民之总塚”。此墓建于乾隆51年,而现在的格局则是日据时代大正12年(1923年),由新竹十四大庄合资重修的。


粤东褒忠义民之总塚

这是我第二次游览新埔义民庙,距离上次初访,已相隔二十年。二十年前,我在中坜上班,公司举办旅游活动,前来新竹旅游,义民庙是其中的一站。中坜人口以客家人居多,公司厂内员工颇多客家人。犹记得当时游览此地,义民庙内,同事们竞相焚香虔诚敬拜义民爷,而我的心情却有些不知所措。当时年轻,难免有所困惑。林爽文是闽南漳州人。林爽文起义,我的同乡想必也有不少死难者。

二十年后,再访义民庙,心中已无当年微妙的情结,我虔诚地向义民爷顶礼致敬。二百多年前,闽客双方都算是义军,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无所谓孰是孰非的问题。人生的阅历渐广,便渐能明白,面对土地的沧桑,要能相互体谅、同情及理解,才能化悲为爱,才不会悲恨相续不已。这道理虽简单,却知易行难。二十年后,我再度踏进义民庙时,才清楚看见了自己的成熟与转变。

旅游日期:2006.11.24 (写于2006.12.11)

路程时间记录:
双堂屋—10分钟—烧炭窝口—10分钟—凉井伯公庙—20分钟—烧炭窝古道入口—15分钟—军营管制区(柏油路)
烧炭窝古道入口—15分钟—竹14乡道土牛沟站牌—15分钟—双堂屋

◎交通资讯
●北二高下关西交流道,接118县道至新埔市区,再右转义民路(竹14乡道),至义民路二段460巷,即可看见右侧巷内的双堂屋。
●中山高下竹北交流道,沿117 县道前行,再左转118 县道,至义民庙,再右转义民路(竹14乡道),至义民路二段460巷,即可看见左侧巷内的双堂屋。


前堂门厅,采双燕尾屋脊。

六护龙(六横)三合院,左右各三护龙。

护龙之间的廊道。

瑞阁园。

义民庙经过增修,已看不出二百年古庙的风采。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苗栗狮潭.纸湖古道
五指山
五指山 人气 22
桃园大溪.八结古道
登雪山记(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