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选评】政治戏台拾趣

标签:

【大纪元11月17日讯】(希望之声文化频道《网上妙文》节目)联结收听

路平:蓝述,这个中国人是惯于看戏和精于做戏。

蓝述:是吗?路平。

路平:这个共产党啊,则是把做戏变为常规。

蓝述:习以为常。

路平:以致中国人都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平常的状态。

蓝述:您得给咱举个例子说说。

路平:在《争鸣》杂志11期上有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政治戏台拾趣〉,作者是易大旗。

蓝述:这文章说的都是些啥呢?

路平:这文章一开始,他是这么说的,说盛世之说,始于江泽民一朝。

蓝述:喔!从江泽民那儿就开始是太平盛世?

路平:据说胡、温坐稳席位之后,就只是要淡化这个词儿,只多提构建和谐社会。孰不知十七大一开,谀词铺天盖地而来。

蓝述:拍马屁的不老少!

路平:盛世看盛会,肉麻露骨的赞颂,污染着中国老百姓的视听。

蓝述:到处都是阿谀奉承的声音。

路平:不过反正被官方喉舌、垄断和奴役着的汉语词典,亦难觅净土,大家只好是眼不见为净了!

蓝述:不但是眼不见为净,而且是这耳朵里都已经磨出茧子儿来了!

路平:再看十七大会场上,请来了“赠兴”的多尊党国寿星。

蓝述:喔!前朝元老。

路平:还有那些金秋季节,即身穿皮袄、皮帽的少数民族代表。

蓝述:哎唷!那是热还是不热啊?

路平:这些景致几十年不变,都是历届党代表的盆景。

蓝述:花盆儿。

路平:记得旧时,城乡戏台多有楹联,其中当属“天地大戏场,舞台小世界”这幅对子最凝练。即因粉墨春秋,浓缩着许多人生道理。在漫长的帝制时代,中国普通人无权参与政治事务,便只好把国家大事当戏来看。戏看多了,就会生出“集体冷漠症”。

蓝述:那具体的表现现象又是什么呢?

路平:世间之高尚与猥琐、美好与丑恶、真诚与虚伪、喜悦与悲伤,都不过是人生如戏。

蓝述:弄了半天,这十七大紧锣密鼓,不过是一出把戏!党的领导高调宣扬的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那都是戏里的台词儿。

路平:文章说,戏迷们公推舞台上的第一戏子是江泽民,这自然没错。

蓝述:有那么点意思。

路平:但江氏的表演程式是突出自己,就像革命样板儿戏的“三突出”原则,它永远是第一主角。

蓝述:哦,注意力的核心。

路平:而看似较为内向、木讷的胡锦涛…

蓝述:他又是什么呢?

路平:其实是当年清华大学团委搞文艺的学生干部。

蓝述:哦!演戏是本行?

路平:怎么能不会演戏呢?但他的表演程式是讲求和谐,自己必须和群众溶为一体。

蓝述:喔,比较低调。

路平:这样的舞台群像,才是更有立体感。较早前的“明君探病”,就是一出经典折子戏。

蓝述:喔,老把戏。

路平:把艾滋病人不远千里招来,原来只是明君戏里,爱民如子的一件活道具。当朝明君和病人握手叙话,出镜不过片刻,活道具便如濒死羔羊,接受主人最后的抚慰,两眼里溢出了盈盈泪光。

蓝述:喔,那是打心眼里感动啊!

路平:至于十七大开幕前夕,便又推出了新戏码。

蓝述:哦,什么新戏码呢?

路平:一是隆重发表胡锦涛的剪纸习作:“回娘家”。

蓝述:喔,这是当年当学生干部的时候,练出来的好手艺。

路平:文章说,这幅剪纸确实显出拙朴和散发着民间艺术的泥土气息。

蓝述:还像那么回事儿。

路平:比起江泽民吹、拉、弹、唱的表演艺术,“回娘家”要来的朴实无华。

蓝述:那回娘家,那剪得是不男不女啊!

路平:但惯于吹喇叭、抬轿子的喉舌们,岂能放过阿谀奉承的大好机会。

蓝述:是,不能放过这拍马屁的大好时机。

路平:他们深入发掘这幅伟大作品的非凡意义。从“回娘家”体现了日理万机的胡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崇高品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更体现了第四代领导核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心,如此等等。

蓝述:这群众,就像戏里的群众演员,或者说呢,是跑龙套的。跑来跑去,是众星捧月一般,目的最后是要突出咱党的领导。

路平:文章说,第二个表演小品,就是国庆节当天,胡锦涛来到上海一间特殊学校。

蓝述:喔,上海一家特殊学校。干什么?

路平:和智障孩子们一道上课,和课后到操场玩拔河游戏,由胡锦涛当裁判。这戏码本来是不俗,可惜是挑错了日子!

蓝述:什么日子错了?

路平:国庆节是公众假日,学校是不上课。

蓝述:喔!怎么又上了呢?

路平:但为了这出“亲民小品”,硬是把这么多智障孩子召回特殊学校,可怜的他们都成了呼来挥去的“人肉道具”。

蓝述:好嘛!这全国人民就是看戏的观众,这党的领导是带了这么一群前呼后拥的小傻帽,骗了一群看戏的大傻瓜。

路平:文章说,比起胡锦涛,这温家宝更擅长演苦情戏。

蓝述:喔!面部表情丰富。

路平:他常“念民生之多艰”,于是爱流眼泪。

蓝述:多愁善感。

路平:他访贫问苦的时候,习惯揭农家的锅盖,捏一把床上的被褥,以零距离考察民间的温饱指数。

蓝述:喔!瞧瞧,还是咱们温总理亲民啊!

路平:至于温总理的“补鞋小品”,更可获得表演大奖。

蓝述:喔!“补鞋小品”,怎么回事儿呢?

路平:文章说,温总理视察河洛中原,不巧足下旧鞋开胶穿帮,却不肯弃之如敝屣,随从们便四处寻找黏合胶水补鞋,一时间,温总理艰苦朴素之美誉传遍中原大地,殊不知温总理“敝屣自珍”于国于民无甚裨益。

蓝述:没什么好处。

路平:中国贵为世界鞋业大国,总理为何不带头扩大内销以舒缓积压,物畅其流呢?

蓝述:说了半天,那一双烂球鞋就像那台上跟着总书记乱跑的那帮小傻帽一样,也是!不过是道具而已。

路平:文章说,更为讽刺的是看戏看多了,从七品芝麻官到布衣愚民都会“无师自通”,在台上演戏演多了,也会被别人编入戏文,成为一个料想不到的角色。2004年,温家宝去河南省上蔡县艾滋村与艾滋病患者过年。

蓝述:喔!与艾滋病患者一起过新年。

路平:本来也是一出煽情戏,这回成了冤大头的却是温老总。

蓝述:怎么说?

路平:县乡官员把患者和上访者统统软禁或放逐出村。

蓝述:好嘛!

路平:而特训一批假病人与总理周旋,殊不知这都是做戏。温家宝口谕发给每个村民10块钱的“压岁钱”。

蓝述:喔!有点小意思。

路平:村官们却虚报人丁,户口册上居然多出了883人,骗去温总近9千元,这还只是区区小数。

蓝述:喔!这还是小数!

路平:文章说,国际捐助和国家定点免费施药的艾滋村,所有药品都被高价出售。把价钱推的越高,地方政府向卫生部门要钱就越敢开口,难怪上蔡县县委书记杨松泉能在穷县而“立地成富”,号称“杨半亿”真是事事皆可入戏;人人皆可做戏。

蓝述:好家伙,这回温家宝成了这帮贪官污吏的道具了。

路平:文章说,滑稽的是,官民明知是戏却也照演不误。

蓝述:不演白不演。

路平:90年代,胡锦涛到天津和平市区视察,胡彼时仅为政治局常委,但在街边做欢迎状的市民都是假扮的。主要是民警、退休民警及其家属组成。

蓝述:民警假扮市民。

路平:胡视察菜市场,一猪肉摊主对胡介绍猪肉如何新鲜和便宜,才二多块钱一斤。他是《水浒传》里头的屠户“镇关西”?还是黄飞鸿里的“猪肉荣”?原来竟是居委主任会假扮的。

蓝述:喔!居委会主任假扮成了屠夫。

路平:更绝的是,胡在猪肉摊上竟停留了10秒钟,才一离去,就惊现争购便宜猪肉的人龙,原来那个时候的肉价,实为此摊档标价的三倍。

蓝述:好嘛!这党的领导是一本正经的和扮演成市民的下级官员握手,一边握手,心里一边想,瞧这帮小子,还真能蒙事儿。与此同时那些扮演成市民的小混混们,这一边跟领导握手,一边心里想,您别客气,彼此、彼此,别看您今天当的官儿大,没准儿,当初您也是这么一路蒙上去的。

路平:文章最后说,中国人惯于看戏和精于做戏,岂知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国民,早已不知何为“平常状态”,因此要推翻权势者的“人肉筵席”,必先拆去那尔虞我诈的“大戏台”。

路平:这次的《网文选评》的节目,就播送到这里,我是路平。我是蓝述。咱们下一次节目再见。

(据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网上妙文》节目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国家审计署长成了“中国第一大忽悠”
绝世幽默:75岁老人为什么非要入党
【网文选评】贪官的绝招
“网文选评”中国出现第二次“辟谣”高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