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发现类日恒星形成关键 登国际期刊

标签:

【大纪元12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永捷台北二十四日电)中央研究院天文所主导的研究团队,这个月初在国际知名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研究成果,指出发现喷流质量流失速率的周期约三十年、成因可能类似太阳循环等有关类日恒星形成的关键资讯。

中研院表示,赫比格-哈罗211(Herbig-Haro 211,HH 211)是一个往两侧喷出的超音速喷流,位于离地球有一千光年远的英仙座(constellation Perseus)内。这个喷流中心处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年轻恒星(原恒星),这颗原恒星只有两万年历史,质量为太阳的百分之六,数千万年后,将成长为类似太阳的恒星。

中研院天文所助理研究员李景辉表示,“我们发现形成中的年轻恒星在生命的极早阶段就有类似太阳的循环”;这个喷流的质量流失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物质总质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周期约三十年,且成因可能与太阳的循环类似。

李景辉说,太阳磁场的极化会随时间而改变,周期约二十二年,类似的循环可能在原恒星阶段即已开始,导致喷流周期性的质量流失;另一种解释是,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是由另一个尚未观测到的伴星(这个原恒星的双胞胎恒星)周期性的扰动所造成。这颗伴星应位于大约四个天文单位以外,并以三十年的周期绕行原恒星。

李景辉表示,“长期以来天文学家都在寻找恒星形成时由中心释放多余角动量的机制,我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研究发现这个喷流将多余的角动量带离原恒星,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研究论文已在十二月初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中研院表示,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李景辉、贺曾朴、平野尚美等;西班牙太空天文物理与理论物理实验室(简称LAEFF)的巴劳(Aina Palau),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包克(Tyler L. Bourke)和张其洲。

相关新闻
庞大恒星群诞生银河系外
天文学家发现直径十亿光年宇宙大空洞
天文学家认为生命来源于太空尘埃
科学家发现最大恒星黑洞 是太阳的15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