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四十年报禁 走过棍子与胡萝卜的年代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3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周永捷台北三十一日电)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在台湾实施戒严,也对台湾人民进行“给棍子”和“给胡萝卜”的双重“思想控制”,对报纸出版实施将近四十年的报禁政策,不论是报纸张数、发行资格、印刷规定,都是今日的年轻读者难以想像的层层限制。

回顾台湾报业历史,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隔年(1950年)在台湾实施“战时节约用纸办法”,限制报纸发行张数为一张半,1951年实施“限证政策”,算是报禁的滥觞,1957年发行张数增为两大张,1966年扩大为两张半,1969年成为三大张,一直到1988年报禁解除前,各家报纸发行张数都限定为三大张。

政治大学广告系教授郑自隆接受专访表示,在戒严年代,报纸是统治者重要的统治工具,也是一种文化霸权 (hegemony),执政当局采取“给棍子”和“给胡萝卜”的策略控制报纸、箝制舆论。

郑自隆说,所谓的“给棍子”策略包括国民党在二二八事件时,逮捕《民报》社长林茂生及总编辑、总主笔等人;《公论报》社长李万居在1960年前后参加领导新党运动之际,国民党藉由购买增资股权以及司法手段,逼迫李万居交出经营权等情事。

至于“给胡萝卜”,郑自隆说,报禁解除前,执政当局以实质或象征的益处收编当时的大报,像是联合报系及中国时报创办人都曾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

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翁秀琪接受访问表示,报禁当时,中国时报老板余纪忠和联合报老板王惕吾都是国民党中常委,每周三到中央党部开会,社论和舆论方向上,大多会配合国民党的政策方针;中央日报则是党报,中央通讯社也是国民党的媒体,所以有学者称当时的媒体为“伺从媒体”。

翁秀琪说,报禁解除后,特别是两千年政党轮替后,中央日报不复存在,但中央社国家化了,反倒是中国时报因为购买三中,在舆论方向上,替代了当年的中央日报,成为“准”党报;至于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在台发行,对于整体媒体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戒严时期的报禁政策,主要有“三限”,除了限张外,还包括限证、限印;其中,限证是指限制报纸登记发行,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学系主任郭良文表示,报禁时代实施限证,全台只有三十一张报证。限印则是规定印刷报纸只能在同一个地方,不得跨地印刷。

资深媒体人、公共电视总经理胡元辉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表示,戒严时期的报纸张数少,内容自然比现在少得多,报导内容也多与党国、政治有关。

他说,尽管当时报导内容多与政治相关,少见民生、财经新闻,但在戒严时期的政治氛围下,报导内容仍不能触动当局者的政治敏感神经,像是鼓吹台湾独立、街头运动、主张制定新宪法,都属“碰不得”的议题。

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言论涉及“煽动叛乱、颠覆国家、违背国家统一”,一不小心,报社就会遭到停刊的命运,更有新闻工作者因报导而入狱。

胡元辉回忆,尽管报禁直到1988年一月正式解除,但报禁解除只代表法制松绑,事实上在报禁解除前几年,许多主张街头运动、对抗威权体制的民间舆论已经“管不动了”,有时报上出现比较“敏感”的言论,警备总部虽有象征性的“取缔”,也包括派人到报社“关切”或“软性威吓”,但这些动作也只是“做样子”的警告性质。

国民党政府于1987年七月宣布解严,1988年一月一日报禁开放正式生效,接受新报纸登记及增张;根据统计,1998年全台共有八百八十三家报社,其中四百三十五家是每天出刊的日报,其他是每两天至每周出刊的报纸。

报禁解除后,台湾报业发展进入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但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开放、网路兴起,台湾报业逐渐走下坡。从2005年十一月中时晚报停刊,陆续有中央、台日、民生等七家报纸停刊,现在台湾发行量达一定规模以上的主要报纸只有四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