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进口国变出口国>钢铁业生态丕变 台湾经济警讯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欧祥义/特稿

曾几何时台湾也成为钢铁半成品出口国?这种现象是经济不振、内需疲软的开发中国家才有的事,像过去的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国,都曾是钢胚出口国,及日本在泡沫经济企业获利衰退时期,也与台湾签长约供应扁钢胚,这是个警讯,国内经济确已出现状况了。

台湾本身不出产矿砂与煤矿,废钢生产量也有限,所有炼钢的原料物都要仰赖进口,如果中间未经过加工产生更高的附加价值,钢铁业根本难有利润。

以一贯作业炼钢厂而言,如果只做到钢胚的制程就出售,每吨毛利约不到100美元;但若做到热轧就能有250美元左右的毛利;再往下游的冷轧、镀面钢板,毛利率更高。在这种产业结构下,若非急需现金与国内需求不振,钢铁厂很少只做到钢胚就出售。

台塑集团筹设中的钢厂就只做到钢胚制程,表面上虽然打着提高钢品自给率,但绝对是个不合算的投资;尤其矿砂难以取得,更让新设钢厂无立足之地。

若无长约供应 新钢厂难生存

以中钢这种老高炉厂,因有长期合约保障,每吨矿砂成本约是70美元,若无长约供应,新钢厂就只能在现货市场上抢,每吨价格约是180美元;以炼一吨钢需1.5吨矿砂计算,不计焦碳在内,新钢厂的成本就比旧厂每吨高165美元,这种生态根本无法让任何新设钢厂生存。

台湾钢铁业发韧于五十年代末期,初期以进口旧船拆解,取得废船板再轧制加工,到后来的中钢与民间的电炉炼钢两大体系,台湾都是钢品进口国家,一年进口的钢胚数量最多在600万吨之谱,那代表着台湾投资兴盛,对钢品的需求方兴未艾的年代。

一言蔽之,钢胚的进出口数量消长,往往就是国内经济兴衰的缩影。若长期加入钢胚出口国的行列,那是台湾人的悲哀,这种产业局势改变,值得政府部门深思检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