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时髦诊断新名词 形成医学标签症候群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3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云翔编译报导) 近来美国人似乎掀起一股医学标签热,给新诊断的“疾病”症状冠以各式“时髦”名词,从精神及神经病学的亚斯伯格氏症候群、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到教育界的“天赋异秉”、“学习障碍”等,有越来越多的孩童被冠上各式各样特殊的标签。

天赋?自闭?或只是古灵精怪?

过去父母或许曾强烈反对,特别是像“学习障碍”这类会招来歧视的称号加在小孩身上,而现在为了子女在考试时能多延长一些时间做答﹔在医疗保险能获得给付﹔在教学方面能得到额外辅导,这些父母有时确实会主动为小孩寻求这些医学诊断。

这股趋势的形成,制药厂商的广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儿童对精神药物的服用在1987-1996年间成长了2到3倍。为了医疗能获得给付,临床医师和家长都必需为小孩的症状找个新名目。

随着越来越多儿童接受诊断,这些诊断名称的效果似乎好坏掺杂:

苏瓦玆的正面评价

苏瓦玆(Phil Schwarz)当时是一名程式设计师,他被诊断出是“亚斯伯格氏症候群”患者时,年纪已经三十好几了。

亚斯伯格氏症是自闭症系列中程度较轻的一种。患者智力发展正常或超常,甚至表现出一定的天才特质,但有自闭症的特征,生活于自我为中心的天地,对身边的事物和人物不多理会;有社交沟通的障碍,说话时往往表现出较差的节奏和音调,讲话的内容则显得没有连贯性;患者有固执的性格,兴趣狭隘、重复刻板的动作,不喜欢改变生活习惯和兴趣,喜爱穿上同一款式的衣物和进食同一种类的食物。

Schwarz在孩提时代已被贴上“天赋异禀”的标签,并以第三名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多年来他一直对未能延续过去的光荣而感到抑郁。此外,他开始担心蹒跚学步的儿子Jeremy迟缓的语言发展及反复的游戏模式。他完全没料到儿子收到的诊断结果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认知。

Jeremy被诊断出患有高功能自闭症(语言和认知损伤较一般自闭症为轻)。同年年底,Schwarz 也收到自己与亚斯伯格氏症有关的诊断证明,就在那时他明白了自己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适应困难、对巨大声响及强光敏感以及他自称的所谓“分段交谈模式”,原来这些都息息相关,皆属自闭症的范围。

苏瓦玆如释重负的说:“这个诊断允许我透过一个新视野去理解每样事物”,他现在是美国新英格兰亚斯伯格氏症候群协会副主席。

斯登伯格的负面经验

塔夫斯(Tufts)大学艺术及科学学院院长斯登伯格(Robert Sternberg)在童年时期有被贴标签的负面经验﹕他的IQ测验成绩奇惨,老师认为他不怎么聪明。老师对他的看法导致他的表现潜意识地符合了老师的预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隔年师长又调降对他的期望值。幸运的是,斯登伯格四年级的老师不吃这一套,她认为生命中有更多比考试成绩重要的事。

结果,斯登伯格着迷于心理学及智力测验,终于成为这方面的佼佼者。对于贴标签这项苛政,他认为我们大人应减少对速度的迷思,给所有孩子充分的时间应试。

传统智力测验的局限性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局限性有以下的批判:

1. 范围狭窄:集中在语言、逻辑等几种认知能力上,倾向于强调事实的收集而不是高级的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技能。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的许多能力,包括决策能力、想像力、领导能力和社会理解力等在智力测试中都得不到体现,而后者正是儿童立足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2. 带有文化偏见:测验要求掌握主流文化的辞汇、辞组和社会习惯,没有机会接受主流教育的儿童或移民者的分数普遍偏低。

3. 是标准化测试:在没有具体生活情境下完成一定的思维任务;且一般都是多选题,为配合电脑阅卷,只允许一个标准答案。那些进行创造思维和想像的儿童,或者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儿童,就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答题。

4. 测验结果没有预测性:智力测验只能说明孩子过去累积的成果,而不能完全显示其实际能力水平并预测其未来表现。而且,对于测验结果的使用过于草率,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被冠上天才及高智商头衔的孩童反而因此阻碍了成就

近来史丹佛大学心理教授德沃克(Carol Dweck)的研究显示,被冠上天才及高智商的孩童确实会因此而阻碍了他们的成就并使他们变得自负。

德沃克与她的同事对数百名青春期青少年做研究,给他们每人十题口头的智力测验,大多数人表现良好。然后针对一组人,称赞他们答的很棒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同时称许另一组人,说他们得高分是因为他们非常努力的结果。

然而,当再给他们尝试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时,那些被称许聪明的人都表现的不情愿。德沃克认为他们似乎会这样想:“我最好别做任何太难的事以免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而相反地,那些被赞美为勤奋者约有90﹪的人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

给父母亲与师长的建议

美国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专家普诺特和布朗1999年综合许多研究后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

如Schwarz所言,标签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它随后带来的精神包袱。其实,父母和老师应专注于孩子们的长处并且称许其成就,而不是在意标签隐含的有关能力及潜能的暗示,毕竟孩子会仰赖于父母及师长对他们的期望而表现出争气或是不争气。

就像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到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九岁入学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自卑的他想到了逃学。

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时,指着高大的沙巴树和矮小的冷衫问他:“儿子,你觉的哪种更珍贵?”“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看它那么高大。”“错!长的快,木质一定疏松;长的慢,木质坚硬才好卖钱哩!…别看冷衫长的慢,但它始终如一的坚持生长,而且寿命极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

爱因斯坦仰头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想叫我做一棵树,一棵虽然长的缓慢但永远向上的冷杉树,对不对?”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