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论坛》遭遇财政困局,是民主世界和海峡两岸人民的耻辱

荆楚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4月16日讯】一、惊悉《民主论坛》遭遇财政困局

4月10日,笔者电邮一篇写作和修改了三天的稿子给《民主论坛》,马上就收到一封回信──

“《民主论坛》面临财政危急,目前打给我们的预算,还不足一个季度开支。第一季度的稿酬能否兑现,我们还没有数,请多多谅解。特请将你的大作改投他处!以下是我们给您推荐的一些媒体……请见谅!我们深深理解依靠稿酬生活的大陆作者的难处……”

读完这短短的几句话,如打翻了五味瓶,既温暖人心,又彷徨苦闷。通过这万分悲凉的几句话,我就象看到了洪哲胜和他的战友们的心灵在流血。因为我也干过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我知道作为编辑抓住了好的稿子,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采用,就象用刀子割肉一样难受。

已故的张胜凯先生,其财力虽然远远不及陈嘉庚,但张胜凯先生却以陈嘉庚先生为楷模,慷慨谋国,来谋求大陆的民主和解放,也就是谋求台湾民主制度的安全,也就是通过支持大陆人民反抗独裁专制暴政,来解除台湾人民头上的悬剑。

《民主论坛》在张胜凯的热心支持下,在洪哲胜和他的团队的辛劳操劳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媒体,却让中共当局心惊肉跳,惊恐万分。这是因为,中共一直靠谎言和暴力奴役大陆人民。他们全面控制着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思想资源这三个方面,创建了一套比法西斯还要法西斯的秦希斯制度。

现在,在经济资源的控制上,随着邓小平的“新洋务运动”的展开,有了稍稍的松动,给了中国良心正义人士一些生存的缝隙。而思想资源和政治资源,仍一如既往地牢牢控制的独夫民贼党寡头的手上。他们为了维护其独裁和腐败的统治,在这个世界民主大潮浩荡彭湃的时代里,只好强化谎言愚民体系,来指鹿为马,来颠倒黑白,来似是而非,来长期愚弄人民,以增加大陆人民对独裁专制统治的容忍程度。

张胜凯和洪哲胜博士的团队,就是想在中共严密控制的思想资源的铁屋子里,钻上几个窟窿,让这个黑幕重重的铁屋子,透进一些亮光和新鲜空气,以改善这个铁屋子的生态环境,以创造大陆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张胜凯和洪哲胜的同仁们,深刻理解中南海独夫民贼色厉内荏的本,于是四两拨千斤,就象当年的陈嘉庚先生破家谋国那样,也倾力支持大陆抗击那个“欧洲的幽灵”──马列邪说,而谋求在思想上解放大陆人民。

也由于大陆人民在暴政的长期奴役下,形成了一种十分明显的逆向淘汰机制。即那些有良知、有责任、有骨气、有正义感的人们,常常受到无情的淘汰,而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只有那些道貌岸然、虚伪无耻、丧尽天良、认贼作父的人们,才能够飞黄腾达。因此,《民主论坛》对大陆良心人士的支持、为大陆积聚正义力量,可谓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良可叹者,壮志未酬,张胜凯先生就去世了。当他看到自己倾注心血创办的《民主论坛》遭到了这样一种命运,他的灵魂在天国和海峡两岸的上空哭泣。基于此,我深深地怀念张胜凯先生!

如今,《民主论坛》已被中南海的独夫民贼们视为洪水猛兽,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必欲尽快除之而后快。我在朋友的劝说下,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投稿给《民主论坛》,7月份就受到北京高层的特别“关照”。他们打来电话,要当地鹰犬特务们用“政治问题非政治化处理”的方法来搞我……这个问题已经在《我被骗去喝了茶,有趣!好玩!》一文中,作了一个简要的记述,此处不再赘述。

二、我与《民主论坛》

有好几年,我都坚持不拿任何稿酬而写作,一直坚持“避席畏闻文字狱,作书不为稻粱谋”的创作态度。这主要是考虑到海外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呼吁呐喊和不懈奋斗的人们,主要靠国际友好的捐助过日子。他们常常陷入经费紧张、粮草不继的窘迫之中,我实在不忍心从这些管道来分薄他们的有限经费。我常常是宁愿放下写作去从事一些谋取稻粱的工作,也不愿增加海外民主人士的经济负担。

但通过几年的创作,让国内、外许多朋友认识了我,这使我虚名在外。我从来就不想出名,也害怕出名。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谓“树大招风”也。我在中共官场中厮混了20多年,当然明白这种日益强化的逆向淘汰机制的险恶,所以就尽力避免着。但我无心插柳,却带来了虚名在外的结果。

就是这种虚名在外,使我结识到国内和海外的许多朋友。也正是这些朋友们,通过阅读我的文字,而知道了我失业之后的一些生活情况。于是他们纷纷向我建言和劝说曰:希望我放弃不拿稿酬的态度,以便能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创作。

特别是广东的一位热心肠的朋友,他竟然这样劝说了我十多天:

“还是去拿一点稿酬来贴补一下生活吧!……你如果为了糊口而放弃创作,那是中国民主事业的巨大损失……而你去拿了稿酬,才能达到了国际友好捐款的目的。国际友好的捐款,正是为了解决国内象你这样的人们的生活困难嘛!……”

这位朋友的侠肝义胆和热心肠,确实让我感到温暖,于是我委托他投稿给了《民主论坛》。刚刚投去稿子,就收到了洪哲胜博士的一封回信。信中对我颇多关心和爱护,让我不胜感动。

由于我对自己的作品秉持了一种近乎严苛的态度,即认为所表达的文字,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而产量不高。如果仅仅依赖《民主论坛》那点菲薄的稿酬来生活,确实会象不少朋友所说的那样:“思想性的创作,如果依赖稿酬来养活自己,是会饿死作家的。”

虽然我只是用稿酬来补贴一下自己,但《民主论坛》的稿酬,确实起到了一个雪中送炭的作用,让我有更多精力从事思考和创作,来为中国的民主事业添砖加瓦。

后来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作品给《民主论坛》,均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都是一些篇幅比较大和有一定思想深度、文字张力的作品。后来结算稿酬,《民主论坛》确实是按最高标准计酬,即每篇20美元。

考虑到自己生活上的压力,我曾在与《民主论坛》交往的过程中,确实考虑过将一篇稿子投给稿酬较高香港媒体,因为香港媒体向我约稿。

有一次,我写作了一篇全面反思和批判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的论文《假如我是一名大学校长》。准备给香港的媒体刊用,以便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

这篇论文的初稿写出之后,我就送给朋友审阅,以征求他的意见。但这位朋友看过之后,感到很兴奋,而希望让更多的朋友分享到,于是就电邮给了洪哲胜博士。洪哲胜先生看过之后,以为是给他的稿子,就不辞辛劳,把这篇论文初稿加了十余个小标题,马上在《民主论坛》上刊出了。

我的这位朋友看到之后,就想去告诉洪哲胜先生的这番误会,并让他把稿子撤下来。我告诉这位朋友说:

“已经刊出来了就算啦!在大洋彼岸,能拥有这样一位爱才如命的编辑朋友,就算我为之累得吐血,也是心甘情愿的……”

三、台湾人的小国寡民思维

民主宪政制度不仅仅是一种保障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制度设计,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民主制度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设计,而专制制度,毫无疑问,是一种最为腐朽反动的制度。

按照托克维尔的说法,民主思想如果少了共和的思维,很可能就演变成一种“多数人暴政”。在这种“多数人的暴政”社会氛围下,少数有远见卓识的人士,为了获得大众的选票,只好屈从蒙昧的社会意识。

毋庸讳言,台湾是一个刚刚转型的民主社会,民主宪政意识还有待提高,台湾人民还需要从宪政民主制度中学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更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文化的熏陶,由于缺乏基督文明的基本素养,从而缺乏对人类自由尊严的执著,缺乏关于人类自由尊严的形而上思考。台湾人民学习宪政民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宪政民主养成期”中,台湾人民的“小国寡民思维”,就是一种民主宪政思维还很不成熟的体现。

这是因为,在现有的交通通讯条件下,整个地球都成了一个“地球村”了。而许许多多的台湾人,其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上古时代。期待在大陆独裁专制暴政的悬剑下,谋求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建造安乐窝,孜孜不倦地谋求“台独”和“去中国化”。这显然是与谋求台湾的真正安全南辕北辙。

眼下,确实需要台湾人民懂得──大陆人民多一个醒悟的人,中华民族就多一份和平与光明的曙光,台湾人民也就多了一份安全。当大陆的良心正义力量酝酿和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有可能变台湾人民头上的悬剑而为刺向独夫民贼心脏的利器。大陆上多一个追求民主宪政的人,台湾的民主制度就减少一份被扼杀的可能性。而《民主论坛》作为一个媒体,他们所苦苦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些东西。

四、对台湾民主基金会基本思路的猜想

张胜凯先生去世后,台湾民主基金会接过其火炬,对《民主论坛》给予了大力支持。也许是出于对《民主论坛》的现实效果的考量,而使这种支持变得十分有限,使成效卓著的《民主论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

面对这个问题,洪哲胜和他的同仁们忧心如焚,我也为之忧心如焚。我想,国内外许多作者和读者,都一样忧心如焚的。

因为《民主论坛》作为一个媒体,其对大陆民主运动的基本宗旨,乃是为了化解法西斯语言符号系统,给人们提供一些辨别是非的参照物;是为了引导人们回归常识,以激发人的良善和美德;是为了启迪人们的智慧,以往这个精神的荒原中注入一线清流;是为了在这个文化沙漠中寻找到一片美丽的绿州,以给身处黑暗的人们对光明的向往
……

《民主论坛》所思所想所求者,是为大陆人民争取自由和创建民主制度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不能用现实性的评判标准来评估可能性的东西。如果认真评估这些现实性的问题,是需要统计学意义上的精确统计的,而可能性的东西,又如何能用统计学统计出来呢?

这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抽象作用,是谋求台湾的民主制度和台湾人民安全的一种间接的方法,是为大陆正义力量与独夫民贼鏖战提供一些有限的说明。所有这些,一般只会产生间接性的效果,而难以说清它的直接的、立竿见影性的作用。

而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既需要民气的积聚,也需要民主意识的酝酿和积累。既需要大陆人民的觉醒,又需要培养健康力量和播下健康的种子。既需要使独夫民贼草木皆兵、一夕数惊,让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又需要不断壮大进步力量,启迪和聚集人间正气……把这种抽象作用的东西,用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思维方式来考量,确实没有任何人回答得出。

也许台湾民主基金会出于《民主论坛》现实作用的考量、而对《民主论坛》减少财政资助。这种做法,说明了台湾民主基金会的人们缺乏远见,而达到了共产党梦寐以求而难以达到的目的。

不久的将来,大陆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民主论坛》当功不可没。

那种以现实效果来思考《民主论坛》的作用的人们,就象一个人吃了前面的九个包子而没有饱,而吃到第十个包子才饱了。于是他就否认前面九个包子的意义,只认定第十个包子才值得他花钱。

也象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北京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女讲解员。有一次,她灵机一动,临场发挥,于是对一个参观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外国考古学家说:“这个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已经有1,500,008年的历史了。”弄得那位外国考古学家吐长了舌头,迷糊了起来──中国的考古水准太高了,能把年代精确到具体的年份啦!后来听到那位女讲解员继续讲解说:“因为她入馆了八年,所以应该是1,500,008年”,他才释然而笑。因为女讲解员还弄不明白地质年代的概念,却自作聪明地在地质年代上再加上她入馆八年的时间。我想,那些坚持用现实效果来思考《民主论坛》的作用的人们,与这位女讲解员的思维方式相类也!

面对台湾民主基金会对《民主论坛》财政资助的顾虑重重,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就用这两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再加上一点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作一个说明吧!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城管-弱势群体的天敌?
小乔:见个朋友就扰乱公共秩序了
支持《民主论坛》就是支持中国的民主事业
方家华:衷心支持《民主论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