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学校母语日 上课开口说/眷村囝仔欢喜学台语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李开菊、黄文锽/综合报导〕“一粒米、百粒汗”、“秀才骑马弄弄来”…;“台湾母语日”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或是教室张贴一张张台湾俗谚,或是广播传送一曲曲优美的台湾民谣,甚至连传统外省家庭居多的眷村学校中,原本只会传统国语的新移民之子,也开始琅琅上口说起闽南语“答嘴鼓”。

母语日当天 师生都说台语

位于高雄市左营眷村区域的永清国小,就有七成以上学生都是传统外省家庭子女,但为了让学生更认识每日生活所在的乡土,校长林建福选定每周二为“台湾母语日”,这一天,全校学生都要尽量说台语,早上升旗,教师、行政人员也都要“以身作则”先以台语向学生问好。

校方并在校门边设置“乡土语言步道”,墙上一张张的台湾俗谚,“天乌乌”、“秀才骑马弄弄来”,从校门口到教室贴上十数句;林建福笑言,“学生每天上下学念两遍,一个月下来,不会念也难”。

学校的“永清广播电台”,则会进行“每周一句谚语”介绍,不但要让学生会说,还要懂得其中涵义。学校月刊“清情”更附录“台语甘仔店”介绍台湾歌谣与曲意,最近一期即是介绍郑智仁填词作曲的“天顶的星”。校内还有一座专门种蕨类的“蕨美古城”,学校借此训练学生当导览员,以台语向来宾解说。

在教学上,每位老师更发挥创意,有老师寻找囝仔歌、台湾诗吟等CD当教材,还有老师以游戏引导学生熟背语词,激发学生以台语讨论。


高雄市永清国小老师发挥创意,以台湾囝仔歌、台湾诗吟当乡土教材。

永清国小学生充当导览员,以台语介绍“蕨美古城”。

相声布袋戏 讲台语足轮转

台南市空军水交社眷村旁的志开国小,家长同样以外省籍居多;校长萧琼瑶指出,学校原本清一色外省学童,但随着眷村逐渐解构,本省籍学生渐增,学校因而订每周三为“母语日”,透过乡土课程及答嘴鼓(台语相声 )、布袋戏等方式推展,台湾乡土语言也逐渐获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同。

每周三,除晨会、朝会都用闽南话报告外,全校师生当天下课及生活对话、接待访客等,也以母语应对为原则。此外,学校不断提供学生上台机会,用闽南话表演歌唱、讲古等,寓教于乐,增进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台湾母语,甚至愿意回家教父母家人,永清国小、志开国小等眷村学校用心激起学生学习乡土母语的兴趣,并耐心坚持的教下去,今日的成果也验证了一句台湾谚语—“戏棚跤,徛久人的”。


苗栗县铜锣国小利用楼梯空间写上国、英文及客家话对照的字句,提供学生多元学习空间。

〔记者张勋腾、朱有铃/综合报导〕“月光华华,细妹煮茶,阿哥兜凳,人客食茶”,苗栗县铜锣国小在走廊及楼梯、公告栏等处营造学习客家话环境,全校七成以上师生客家话对答如流,学生们快乐学习客家话;高雄县东门国小则透过了解客家文化、吟唱歌谣和说客语,让孩子们不再将客语等母语视为次等语言、不再羞于开口。

铜锣国小校园里,廊道间梁柱或在楼梯间、公告栏上,处处可见客家俗谚及国、英语及客家语的对照表,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步道”。

铜锣国小订每周四为“台湾母语日”,每周安排一堂客家话课程,由专业的老师指导学生每周一句、每周一曲到每周一谚语,老师们再利用时间进行认证,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校长陈玉英说,校方印制“学生客语自学宝典”,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用句、念谣赏析、唐诗吟唱、山歌小常识等,希望学生莫忘祖宗言;从民国九十五年开始推动,已有八十五名学生通过认证。

“在家阿公、阿婆都和我说客家话,在学校又学到客家谚语,回家后,可以和阿公‘答嘴鼓’,和家人的关系更紧密”,五年级的罗彦竹高兴的说出她的学习心得。


东门国小的客家谚语步道,让学生练习说客语,并了解客家文化的智慧。

每周一,是高县美浓东门国小的“客语日”。这一天,学校在朝会、下课时,都会以客语广播,并鼓励孩子们以客语彼此问候、交谈。

东门国小四年前成为高雄县客语生活学校,以客家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特色,除了规划“客语日”,学校也布置充满文化情境的学习环境,像是客家谚语步道等,而校内也成立客家狮鼓、客语广播、客家乐舞等社团。

原本有近七成的学生无法使用流利客语,现在,当校长冯其城走在校园中以客语问候学生时,多数都已能自然、流利的应答。


汶水国小的阶梯,每爬一步就有三种语言的注记,让学生多元学习。

〔记者王秀亭、杨倩慧/综合报导〕让学生快乐学母语!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国小推出母语生活商店,只要学生买东西时说母语,就可累积点数,学期终了再向学校换奖品,师生们对这种玩法感觉很新鲜;苗栗县泰安乡汶水国小则开办“文化育乐营”,让泰雅族“马嘟尔语”得以传承。

福原国小将每星期一订为学校母语日,除客语、闽南语外,还有阿美族语。为让母语普及于生活中,校长林芳蓉出新招,将母语触角扩及校外,邀请邻近的杂货店、书局等成为“母语生活商店”,校内的员生消费合作社也加入行列,另还成立母语广播电台,希望学生“自然而然”说母语。

林芳蓉坦言,学生时常说起阿美族语不到两句就打住,更何况要用不流利的阿美族语买东西,常让学生就此却步,不过,为了鼓励学生讲母语,校长还要结合更多商店,让学校附近成为一个母语环境。

苗栗县泰安乡仅剩一千多人的汶水族群,是泰雅族中人数最少的支族,四十五岁以下的族人多数不会讲、也听不懂母语“马嘟尔语”;泰安乡汶水国小致力“马嘟尔语”的教学及传承,林成远老师编撰泰雅族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教材,深获好评。学校的阶梯(见上图,记者杨倩慧摄 ),每爬一步就有三种语言的注记,让学生多元学习。

林成远在九十四年底完成影音光碟,廿四个母语字母,学生花五堂课时间就能熟稔,汶水国小中年级每周有三堂母语课,去年暑假也开办编织、木雕、母语三合一的文化育乐营,让小朋友快乐学习母语。


东门国小的客语教师周秀琴利用老师们淘汰、不用的闽南语教材背面,来制作客语教材。

〔记者/连线报导〕教育部九十五学年起全面推行“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推动台湾母语日活动实施要点”,统计却显示,国小虽几已全面实施,国中及高中实施意愿却相当低落,台北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县市甚至挂零,或是受限升学压力不愿推行,或师资不足无法落实,或多元族群杂陈难全面兼顾,母语日明显面临年级越增、阻力越大的困境。

教育部去年调查显示,全国有一千五百多所国中、小学校试办母语日,本报记者最新连线统计发现,迄今已有近三千所国中小办理,显示母语教育有显着成长。

但调查也显示,母语教育在国中及高中推动明显停滞,全国七百三十二所国中,只有四百校办理;而教育部内部初步调查更显示,全国四百七十一所高中职,试办母语日学校仅四十二校,不到十分之一。

部分县市坦承,受限升学压力,学校宁愿用弹性课程或课余时间加强英语、数学或国文,母语教学鲜少被列为考量。

此外,母语教学也一直面临师资及教材的不足,包括客语、原住民语;许多学校更面临多种族群学生纷杂,如何兼顾多元母语需求,让学校大伤脑筋;凤山市中崙国小校长温卓淇即指出,校内有十七名原住民学生,分别来自布农、鲁凯、阿美、邹族等族,学校有心,却很难找齐所有族别老师来授课;凤山市福诚国小也面临同样问题。

外籍配偶日增的金门县,更有部分离岛国小的东南亚外籍配偶子女人数已达一半,母语教学更形纷杂困难,金门县教育局无奈地说,最后这些学生只好选择学习闽南语。

推动客语的美浓东门国小校长冯其城认为,学校教授乡土语的重点原本应在文化,让各族群互相认识熟悉,目前所做的只是弥补家庭这部分的不足。但即使学校愿挑起挽救“妈妈的话”的重任,还是有家长不领情,质疑“为什么不把教乡土语的时间拿来上英语”。

推广积极/祭出诱因:评选母语日学校 教部有赏

〔记者谢文华/台北报导〕推广母语日,教育部将有更积极作为!4月下旬展开母语日学校评选,祭出奖金及行政奖励以增加诱因。部长杜正胜近日并核定筹编第一套客家话部编本教材,最快明年正式出版,弥补教材不足现况。

对于国高中推动母语日意愿低落,教育部表示,今年已编列三千万元经费给各县市聘请母语教师加强弹性时间授课。教育部近日展开母语教学暨母语日评鉴,未来将办观摩颁发奖金鼓励,另对推广积极的学校校长、老师加分。

搭配教育部推广母语日,客委会则要求申请客语生活学校补助者,也须推动母语日,今年有三百多校获补助;考量族群混居,客委会建议各校能够隔周办客语日、闽南语日、原住民语日,平衡各族群语言发展。

原民会则有“语言巢”计划,鼓励社区、学校、部落共同营造学习母语的环境。

教育部网站即将陆续公布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线上辞典,客委会则有“哈客网路学院”线上学习网,并要求客语教师均须取得客语认证资格。教育部政次吕木琳说,闽南语人口多、原住民语今年起认证后升学可加分,“客语恐怕是政府目前最须协助推广的语言”。

教部编首套客语教材 明年出版

客语四县腔、海陆腔使用人口多,桃竹苗大都由第一线教师编辑、县市出版,教材不成问题。但大埔、诏安、饶平三种腔调使用者少,民间出版意愿低落,教育部将成立编辑委员会,今年底完成编辑试教,最快明年初出版,这是教育部首次出版乡土母语部编本教材。

(图片来源:自由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