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金广福公馆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27
标签:

“台一线”和“台三线”是纵贯台湾南北的主要省级公路。台一线,俗称“纵贯线”,历史最为悠久,可说是台湾第一条古道,联系着台湾西部各主要都市城镇;台三线则是深入内山,纵合山区的各个乡镇。台三线因为行经山区,沿途有较多纯朴的小镇与山林美景。今年以来,我的行旅足迹渐及桃竹地区,所走过的景点大多集中于台三线沿线的乡镇。

台三线从台北出发,经过板桥、土城、三峡、大溪、龙潭、关西、横山、竹东、北埔、峨眉、三湾、狮潭、大湖、卓兰、东势、丰原,然后再往南行。

若将上述的乡镇连成一条直线,就会发现台三线几乎等同于清朝时代的“汉番分界线”。汉人在台湾的拓垦,始于沿海平原,然后逐渐向山区拓垦,由于逐渐侵入“番地”,因此引起原住民的反抗,造成严重的“汉番”冲突。汉人拓垦的垦号(公司),不得不设岗哨,置屯丁,以防范原住民的袭击。汉人向山区的拓垦,可说是一种武装屯垦。台三线所经过的乡镇,有不少地名(例如十寮、八寮、锡隘等),都反映出这种武装屯垦的特色。


金广福公馆

这些乡镇中,最吸引我的是桃园大溪,再来就是新竹北埔了。大溪,旧称“大嵙崁”,刘铭传主政时期,全台抚垦总局就设置于大嵙崁。大嵙崁是全台“开山抚番”的总指挥部,由帮办抚垦大臣林维源统筹全局。北埔,则是著名的“金广福垦号”总部的所在地。“金广福垦号”的历史更为悠久。

道光十四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邺示谕姜秀銮及周邦正等人,向闽、粤两籍富绅募款,组成“金广福垦号”,以开拓竹堑东南山区的土地。“金广福”的名称,“金”是指合伙或吉利之意,“广”是指广东,“福”是指福建。

“金广福垦号”成立后,闽籍垦户首周邦正驻于竹堑城内,掌管戳记,主管衙门及会计相关的事务;粤籍垦户首姜秀銮则进驻垦区,担任守隘防番和实际开垦的任务。当时,姜秀銮率领闽粤两籍佃农数百人,从树杞林(竹东)前进北埔,在北埔、峨眉、宝山等地新设36处隘寮,形成一个大防御线,称为“大隘”。

36处隘寮的办公室及指挥中心设于北埔,这里也是招收垦佃及征收隘租的行政中心,而被称为“金广福公馆”。“金广福公馆”现为国家一级古迹,也是桃竹苗地区唯一的一级古迹,显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姜阿新故宅

“金广福公馆”位于北埔老街中正路1号,附近还有不少古迹。除金广福公馆之外,“天水堂”是当年粤籍垦户首姜秀銮的宅第,为一单进多护龙的三合院大宅。现与“金广福公馆”并列为国家一级古迹。姜家后来又于金广福公馆北侧另建“天水堂”二房,也是一栋古色典雅的三合院大宅。


巴洛克风格的窗饰。

“天水堂”前的庙前街上,“姜阿新故宅”为县定古迹,为一欧式巴洛克的现代建筑。姜阿新以茶商起家,成为北埔富商,于台湾光复初期兴建这栋洋楼豪宅。目前这栋洋楼为“金广福公馆文教基金会”的办公室。北埔街底的“慈天宫”,为国家三级古迹,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金广福”进入北埔拓垦后,才兴建的,成为当地信仰的中心,逐渐发展成今日的规模。


慈天宫,建于道光26年(1846年)。

此外,庙前街底的转角处,有一曾氏“忠恕堂”古宅。曾氏为北埔名门,但这栋古宅未被列为古迹,又缺乏维护,屋瓦逐渐破败,显得十分落寞。

金广福公馆、天水堂、姜阿新古宅、慈天宫等这些古迹,除慈天宫为庙宇,可自由进入参观之外,其余都属私人所有,未对外开放,所以游客只能在门外观看而已。


大隘开辟百年纪念之碑

慈天宫后方的小山丘,名为为“秀峦山”,以纪念“金广福”开垦户首姜秀銮先生,山上有一座“大隘开辟百年纪念”石碑,建于昭和八年(1933年),已被改刻为“民国二十二年”。秀峦山辟建“秀峦公园”,园内林荫扶疏,建有一座三合一的纪念碑,分别为“开拓大隘”、“姜绍祖烈士”、“复中兴烈士”(北埔事件)纪念碑,以纪念北埔当地过往的三件重要史事。


秀峦公园内的三座纪念碑。

“金广福垦号”成立后,淡水同知颁给金广福铁记,负起隘防及维护地方治安的任务,成为具有准官方身份的民间机构,并建立了一支私人的隘丁部队。金广福的武装部队曾与原住民发生大大小小十余次战斗,数年之间,在竹堑东南山区开垦出数千甲的田地,岁入稻谷数万石。

光绪十年(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北埔的姜绍基还曾组织团练北上,与官军并肩作战。事后,“金广福垦号”获颁“义联枌社”匾额,以奖励其保家卫国的义行。

清法战争后,台湾建省。光绪12年〈公元1886年〉,台湾巡抚刘铭传成立“抚垦总局”,将开山拓垦的工作收归官办,解除金广福垦号长达半世纪的垦务任务。之后,大嵙崁抚垦局在三角涌(三峡)、咸菜瓮(关西)、北埔、南庄等地,都设有抚垦分局。这些地区,都位于今日台三线公路所经过的乡镇。


金广福公馆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次年五月二十九日,日军自三貂角登陆,展开接收台湾的军事任务。六月十四日顺利进入台北城。接着,近卫师团数千名“混成支队”南下,二十二日顺利攻占新竹。日军原以为接收台湾的行动会顺利进行,不料此时却遭到桃竹苗地区客家义军的顽强抵抗,日军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才顺利推进至苗栗。

当时,北埔的姜绍祖即是客籍义军的领导者之一。姜绍祖为北埔垦首姜秀銮的曾孙,当时广散家财,募集五百名义军参与抗日战争。姜绍祖先后在平镇、湖口、龙潭与日军战斗,最后不幸战殁于新竹,年仅二十一岁。

在桃竹苗让日军初尝苦头的客家军,正是一支来自民间的武装力量,从这些保乡卫土的客家义军身上,我仿佛看见了金广福垦号的身影,也看到了客家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所练就的不凡身手与坚毅的性格。日军历经五个多月的战斗,才终于平定全岛。历史学家称这场战役为“乙未战争”,为台湾历史上最大型的一场战争。

日军接收台湾之后,各地陆续仍有反抗行动,一直到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5月,日军在凤山袭杀林少猫之后,台湾全岛才真正完全平定。之后,时势平静数年。明治四十年(1907年),北埔的蔡清琳率领百余名隘勇起义,将北埔支厅的日警与日籍平民共57名全数杀害,史称“北埔事件”。“北埔事件”开启了另一个台湾人武装抗日时期的序幕。

金广福公馆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不太像是国家一级古迹。仅就建筑外观本身而言,金广福公馆无论就规模或美感,都远不及桃园大溪的二级古迹李腾芳古宅或其它我曾见过的三级古迹古厝。但古迹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不仅在于建筑物体的本身,也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漫步在金广福公馆附近的北埔老街上,红砖旧巷,老街小铺,散发着浓烈的客家怀旧气氛。而感动游客的,应不只是客家的擂茶、板条美味而已,其中也还有土地的沧桑与历史的情感。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北汐止.秀峰瀑布.康诰坑大正十三年土地公庙
瑞士网球王独自上路 盼走出低谷
三百年前台湾西部大旅行-读《裨海纪游》(下卷)
阳明山.顶山漫游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