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西方摄影记者眼中的另一个上海

标签: , ,

【大纪元6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清怡编译报导)爱德华•弗朗茨(Howard W. French)现任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站负责人。他在走入当今上海之大街小巷深处时,目睹了令他惊讶的一幕幕,他用照相机摄下了繁花似锦的大上海背后令人心碎的另一面——中国贫苦市民的困境。他的许多照片可以在www.howardwfrench.net上找到。纽约时报6月10日发表了他撰写的标题为“外来者的相机提供了一张进入神秘世界的门票”(An Outsider’s Camera Provides a Ticket Into a Secret World)的文章,记述了那段探秘似的经历:

我仍然清晰的记得那些令我难忘的镜头,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座城市的特殊的美似乎都清晰的展现给我。那是我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年,我的时间相当充裕。

我看到这样一幕:一口黑乎乎的锅,新鲜厚厚的河鱼片在油锅里翻腾,吸引着饥饿而热闹的人群,大家都忙于手头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一个手里拿着老式相机忙着拍照的老外。

我还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又矮又胖的男孩靠着路边的一个街杆慢悠悠的吃着一个诺大的棉花糖,一会儿又绕着杆子转,自得其乐。他非常警觉地看着我,可能是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我手里拿的那个禄来福来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眼睛瞪得溜圆,但是很快他就把我忘了,因为他手里的棉花糖足以使他转移对我的注意,我也因此得以拍下这个镜头,这个镜头至今仍然让我感觉到是一个秘密世界的入场券。

我还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头发灰白的男子,头戴一顶毛料的帽子,身穿大衣,非常安静,一只脚踏在自行车上,车上装满了蘑菇。他把车子停在了路的中央,似乎是在捍卫自己原有的生活,抵御一种不受欢迎的新的生活方式:周围新建立起来的生活环境以及汽车喇叭声和超级市场的霓虹灯。

这三个镜头是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街头拍摄下来的,甚至是出租车司机都要查好路线才能找到的地方。不是因为这一带离市中心远,其实这一带并不偏远,就是在苏州河的北边的山西路,在这座城市拚命的再开发过程中,那些拆迁人员们不小心剩下的一块地方,成了被忽视的地段,反倒使这块地显的非常特殊。这样的地段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少了。

其实上海就是在这样的周边地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而这些周边地区的历史可以追述到3700多年前,但是,这样的环境几乎很少见到了。

中国其它的大城市过去其实就是一些大村庄,比如北京就是一个皇家村庄,但是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早期都市,由于一百多年前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银行家和工业家蜂拥而至,使得这座城市比较新潮和不同。像山西路这样的小路两旁都是些密密麻麻的小型格局的建筑——受欧式风格影响的二层无电梯小楼、房子里边的院落、还有长长的巷子,这些建筑参杂于新式生活都市中,是那些受工厂支付工资的吸引而来的早期移民们建造的。

出于对山西路的喜爱,我逐渐的又找到了其它的新发现,过去的三年里,我一直想要在日益兴起的高楼大厦闲找到一些没有被破坏过的往日建筑,我经常是手握着相机找上几个小时。

我一开始闯入的地方都不是那些真正隐蔽的社区,而是那些特别安静的地方,离闹市其实只有一两个街区,这些地方不起眼是因为它们周围是一个繁华的都市、高大的建筑和高速公路。沿着巷子我漫步到了淮海路,这个上海当今最现代的购物街。依稀可见的中国传统黑砖瓦吸引着沿着一条 狭窄而蜿蜒的小路走下去,只过了一小段距离,我看到了一个更宽的街道,在这里我所目睹的一切着实令我瞠目结舌。

这条街的街名叫方滨路,显得很破旧,它成了我后来两年摄影生涯里的焦点之一,吸引着一次又一次的回到这里。有一天傍晚,我随着下班往家赶的穿流的人群又来到了这条街。在山西路,每一座楼的一层都有小店对街开张,而这里比山西路还要忙碌,从一些场景上可见一斑:鱼贩切着鱼,家禽贩把鸡浸在滚烫的水中,为一位顾客购买的鸡剥去羽毛,还有蔬菜水果商贩不停的叫卖声。我费了好一阵子才跟上这里的节奏。

最后我还是学会了在熙熙攘攘的闹市里忙里偷闲,时不时的感受一下他们些许的宁静。其中我遇到最令人愉悦的镜头是在秋天里一个无聊的下午看到的一个没穿衬衫的男孩,他坐在脚踏车前方的车沿边,车里空空的,不知道是车里的东西都已售光还是运送完,男孩子的脸上呈现出一副极度疲惫的神情。

另一天,同样的季节,同样的街道,我遇到一家人在街上吃晚饭,他们把椅子和桌子摆在街边。待我轻轻的走过去时,这家的母亲正在责备男孩子,因为孩子没有吃完饭。我单膝着地,仿佛在最秘密举行的仪式上受到特殊礼遇的贵宾,默默的摄下了这一镜头,

走入这些街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人口统计的不均衡印象,到处都是老人,他们形成了这一地区不可否认的特点,饱经风霜的脸上诉说着中国现代史上所有的无法形容的艰辛。随着我所重点追踪的这些地方很快的都被推土机推平,我看到那些年迈的老人经常想要将他们内心深处的疑惑、甚至焦虑表达出来,因为他们所习惯了的街坊邻居将要被拆散,他们将要搬到郊外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艰难的新生活。

我一次次的看到这些现象,不禁提出了一个问题:上海人对于正在快速展开的城市再开发进程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们,当然政府也从来没有问过他们,而这一切都是在政府的命令下所实施的重大计划。

其实问题的答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上海很多老区快速消失,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狭窄的居住环境和取暖供水的不足。

对于很多有能力支付新建楼房的人来说,他们愿意支付,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支付的人来说,他们会表现出垂头丧气。

在我拍摄这些照片的过程中,很多生活在那里的人多次问我:为什么要拍那里的生活照?他们还问我是不是想要展现中国不好的一面?是要取笑穷人吗?

我没有必要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我还是回答了,因为我的回答很诚恳,我说:“我在这附近拍照因为你们的生活方式中有很美的一面。”“东西也许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你们生活的社区有很特别的一面,因为像你们这样的地方很快就再也见不到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白博士生态摄影(七)
组图:日本珍珠岛海女采珠母贝
上海排名全球商业中心城市第三十二位
传浙江嵊州警民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