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从环境改造工程出发 巨大创造自行车新需求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7日报导】–传统产业新契机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良知台北二十七日电)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穿着紧身裤,吃力的踩着自行车,不惧日晒雨淋,翻越南回公路最高点,以15天时间完成927公里的自行车环岛壮举。巨大机械董事长刘金标成为今年5月间,全台湾最上镜头的男主角,不仅完成他个人的自行车环台梦想,更重新带动自行车骑乘风潮。

身为全球最大自行车制造厂商董事长的刘金标,今年集团营收将挑战新台币300亿元,但他年轻时,可不是个事事顺心的创业者。

刘金标在40岁之前的创业初期,开过木材行、螺丝工厂、罐头工厂、铁钉厂、汽车运输业、碳酸钙工厂,甚至还曾投入台湾红极一时养鳗鱼事业。

由于当时台湾经济情况尚未起飞,加上品质要求不高,年轻人创业不易,刘金标平均2至3年换一个行业,一事无成。

40岁之后,刘金标看好能源危机下的自行车市场商机,认为这是个可以长期发展的行业,才定下心来,由养鳗转向专注于自行车领域发展。

创立于1972年的巨大机械,是由9位股东集资400万元成立,不过在全球能源危机后,全球经济仍陷于不景气中,巨大不仅没订单、没技术,也没品牌形象,有些日本及美国客户,连样品都不看,就一口回绝,使得巨大在创业前 4年几乎没有订单,也被同业当成笑话,认为巨大一定会倒闭。

既然没代工订单,在坚持到底及不服输的个性下,刘金标开始改善自行车制造技术,并以自创品牌 Giant 捷安特,尝试自行销售。回忆起这段艰苦的创业历程,刘金标最感谢的是姐姐的资金援助,以及总经理罗祥安的加入,才让巨大撑过这段最艰苦的时期。

刘金标回顾35年来的经营历程,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 OEM的代工起家,把台湾自行车工业在没任何基础下,努力取代日本厂商,建构成为全球自行车工业的供应链中心。

巨大的第二阶段则是努力变成全球知名品牌,在1986年时,巨大代工比重达75%的最大客户Schwinn,自行转进中国大陆另寻合作对像,这个客户转单的危机,让刘金标体会到自有品牌的重要,确定“捷安特”(Giant)的自创品牌路线,并采高价路线,在全球建立上万个专卖店,并建立品牌通路。

巨大除了积极品牌行销外,并以赞助国际自行车队和公益文化活动方式,进行全球化的运动行销模式,除塑造捷安特清新、自然、休闲的品牌特性外,也透过环法自行车赛等重要比赛,建立捷安特高级专业自行车的整体形象。

巨大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引发台湾自行车产业外移,造成巨大面临产业空洞化的经营危机。因此刘金标开始在经营观念上,转向整合原为竞争对手的同业及上下游协力厂商,成立A-team,把台湾自车业的研发制造能力整合起来,成为全球高级车的供应中心,让整体产业供应链升级。

转眼巨大今年将欢度第35个生日,刘金标认为,巨大开始进入环境改造工程的第四个阶段,要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满足需求”的方式,为巨大开创“第二个蓝海”BO2( Blue Ocean 2)。

刘金标多年来积极推动台湾的自行车骑乘风气,成立“自行车新文化基金会”,推动台湾成为“自行车岛”,并首创“甲地租、乙地还”的自行车新兴经营模式,希望以提供消费者全方位的服务为核心,建构创新自行车网路服务系统,透过租赁通路,整合公司内部资源与异业资源,不仅掌握消费者需求,更要创造需求。

刘金标以73岁高龄完成自行车环台,不仅实现埋藏在心中30年的心愿,更希望透过他身体力行、亲身推动,再为台湾自行车产业引领新风潮。

刘金标认为,台湾的美丽景色,要骑自行车才能慢慢体会。他未来还将持续推动环台活动,为自行车市场注入创新加值概念,创造新兴营运模式,将产业推向另一高峰。

台湾自行车产业在A-team奠立良好基础,已成功转型朝高级车领域发展,台湾自行车的售价,近 5年已由单价 109美元,提高至 196美元,也打破工业产品愈做愈便宜的魔咒。

而巨大在“创造市场需求”的环境改造工程下,启动新一波休闲运动风潮,自行车产业再现新契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