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从反思改革到反省革命

梁京

标签:

【大纪元1月9日讯】元旦前后,冯小刚的新贺岁片《集结号》大获成功,从冯小刚访谈和一些影评中,可以知道影片的成功绝不仅是因为艺术感染力,还因为冯小刚从新的角度表现国共内战,吸引了观众。

《集结号》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战斗中,执行掩护任务的47名共军的战士被要求坚守4小时,听到集结号后撤退,但他们坚守了十几个小时,也没有听到撤出战斗的集结号,最后47人全部战死。但中共胜利后他们却被列为失踪人员。幸存的连长为了让牺牲的战友获得烈士的名分,费尽周折,却发现当时下达任务的团长早就决定让他们战至最后一人,因此让他们撤出战斗的集结号从来就没有吹响过。毫无疑问,这个故事完全颠覆了中共美化“革命战争”的一贯方针,但奇怪的是,《集结号》居然通过了官方的审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按照编剧刘恒的说法,这是因为影片编导的机智策略。“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但我实在很难相信,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策略,真的能够蒙蔽中共的检察官。

冯小刚和中共检察官关于《集结号》的动机究竟是为了灵魂救赎还是为了金钱,我们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集结号》能在中国出映,说明反省中共革命的思潮已不可阻挡。《集结号》既是这个思潮的产物,也将对这一思潮推波助澜。

对于这一点,中国的知识份子心领神会。影片一公演,一些有影响力的进步学者立即借题发挥,以批评的姿态深化《集结号》隐讳表达的历史反思。张鸣的批评是,《集结号》没有对几十年前中国人之间的自相残杀进行反思,“没有对人性的拷问,没有对人在战争中无奈命运的悲悯”,而崔卫平也批评了冯小刚“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主题。她认为,《集结号》没有达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的思想高度,留下了严重的缺憾。不过,这些学者不可能不知道,在言不能尽意的中国语境下,面对心态扭曲的检察官,有哪一部严肃的文艺作品,能够不留下严重的缺憾而获准出生呢?

无论有没有冯小刚的《集结号》,中国人在2008年对改革的反思都不可避免地导向对革命更深入的反省。这首先是因为三十年改革的结果已经成为历史对中国,尤其是对那些支持了共产革命,并为之付出巨大牺牲的人们最无情的嘲弄。三十年前,邓小平发动改革的时候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十年后,面对中国贫富极端悬殊,官员空前腐败的现实,人们不禁会问,难道改革就是为了比革命前更不平等,更不公道吗?既有今日,何必当初,难道让几千万人死于非命的共产革命,最后就是为了剥夺当年的有产者,而把红色权贵变成世上最无耻的富人,把几亿农民,变成现代奴工吗?

“革命死了,改革万岁!”,这个口号代表了三十年前许多青年人的心情。但是,三十年后,改革的结果却让革命又获得了新生的机会。今天,如果有人高喊“改革死了,革命万岁”,他会获得许多青年人的回应。知名的民间学者陈永苗就是这一思潮的代表者。他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重申给改革一个死刑判决”。陈永苗多次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革命是现代性的主要内容”,中国需要的是重新定义的革命,而不是继续改革的骗局。

中国会发生新的革命吗?面对既没有自省力也没有想像力,唯有自私本能的中共当权者,中国发生新革命的可能性显然正在增长。如果新的革命发生,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中国会不会重蹈覆辙,再演一场历史的悲剧呢?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今天如何来反省上一场革命。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曾颖:倒回去几十年,冯小刚肯定会被枪毙
五岳散人:当艺术不在乎城管的时候
张鸣:集结号响过,和平鸽能否飞起?
梁京:中国人2008的集体焦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