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燕:柏杨热

悼柏杨(旧作两篇)

曾慧燕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5月1日讯】(旧作两篇二之一)

台湾作家柏杨访港,令我想起去年底(1986年)赴沪、皖两地采访中国大陆学潮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据大学生告知,他们爱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他们认为柏杨将会取代琼瑶的地位,继前段时间的“琼瑶热”之后,掀起另一股“柏杨热”。

大学生说,他们对柏杨了解不多,但从他的作品中,知道柏杨是一位有骨气和主见的读书人,他行文虽然较为偏激,但勇于挖掘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的精神令人敬佩。

我想,《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年青一代中造成震撼,与人们在改革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旧的文化、心理的羁绊有关。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感受到表现在我们民族旧文化上的国民劣恨性对改革的阻碍,而柏杨作品正好带给大家一个深刻反省的机会。

《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在美国爱华荷大学的讲辞。在这个演讲中,柏杨以经历过的事实,细数中国人性的丑陋面,例如没有自尊、缺乏团体精神、天生恐惧感、胸襟狭窄、缺乏“鉴赏力”、“内斗”等。他强调: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而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

柏杨在批评中国人的丑陋面及劣根性方面,颇有“鲁迅遗风”。他曾经说过,他走到哪里都要讲这个问题,以唤起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反省。他认为,反省是走向进步的开始。

他形容中国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胀的民族,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稍微有一点气侯,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这个比喻妙绝。

柏杨说话既有尖刻一面,也有风趣幽默一面。他曾说过,南方人从小是读三国演义长大,北方人则是读水浒传长大。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评审马悦然对此大为叫好,觉得他“真正懂得中国文化”。

由于中国文化强调“内省”功夫,中国人真正敢爱敢恨的不多。鲁迅先生一生极力鼓励我们的人民敢爱敢恨。“爱”和“恨”都是一种能力,但一场文劫却把中国人的爱恨能力,几乎全部摧毁。“爱既怕人讥讽,恨亦怕人报复。于是,爱和恨熔化成一种邪恶的力量”,十年浩劫,就是这种积累了太久的邪恶力量的总爆发。

文化大革命,是人性丑陋的大暴露。每一个人,在这个用垒垒白骨堆成的舞台上,都得到充分表演的机会。潜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野蛮、凶暴、诡诈、嫉妒、残忍,全部显现。柏杨说,所谓文革,不过是一场窝里斗。窝里斗的观念一天不改,这个民族不但不能强大,而且绝对没有幸福。

中国人的幸福在哪里?

(写于1987年香港)

曾慧燕:柏杨来鸿

悼柏杨(旧作两篇二之二)

意外地接到柏杨充满爱心、热情洋溢的来信,捧读再三。

虽说与柏杨、张香华伉俪一见如故,交浅言深,他们对我勉励有加,但从不奢望柏杨写信给我。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自一九八三年起,他将古文《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译本称《柏杨版资治通鉴》,分册出版,每月一册,每册约十五万字,预计七十二册译完。

对于一位年近六十八岁的人来说,月产至少十五万字,这是多么大的工作负担。为此,他每天八时起床,一直忙到翌日凌晨二时才休息,个中辛苦劳累,实不足为外人道。因此,也就难怪我收到他的信会这样喜出望外了。

柏杨的“信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很特别。与其说“信笺”,应该说是一张咭(卡片)更贴切。

柏杨以咭代信笺,构思别出心裁。咭的正面是他的一幅家居照片——露台一景,构图恰到好处。

柏杨家住台北新店,家居环境风光明媚,这在照片中可获得印证:露台外一派山明水秀的景象,美丽景色一览无遗。露台天棚顶上挂着一个别致的风铃,角落里摆着一盆一人高的盆栽,令人心旷神怡。柏杨与张香华选择这一处地方来共筑爱巢,果真眼光独到。

照片下面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

窗下读残书

悠悠意自如

浑忘家何在

轻风送翠姑

斗室空寂寞

海浪听酣呼

云际传笑语

人孤心不孤

在咭的右内页,印有“感谢‧想念‧祝福”的字样,下面印的是“柏杨BoYang”。不过,柏杨仍会签上名字。

柏杨在信中对我勉励有加。他说:“人生,是一个有无穷尽的门的甬道,要我们一一开启。创伤能增加力量,创伤才有价值。……”

柏杨说得对,创伤能增加力量,创伤才有价值。我曾经说过:痛苦是我的财富。回顾我走过的道路,的确是痛苦造就了我。三十年来的风刀霜剑,凄风苦雨,无情地、不断地向我袭击。我咬着牙,默默地承受一切。那一枝枝的利箭,将我的心射得百孔千疮,血肉模糊。我捂着滴血的心,踉踉跄跄地继续上路。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永远不放弃理想和追求。

我称赞过张香华,她勇敢地选择了柏杨。只要心有所属,爱有所归,管他身后是风是雨,人世的一切纷争与我何干?张说,我只是拿着锁匙,在许许多多的门的甬道中,开启了其中的一道门。

(写于1987年香港)

后记:备受华人爱戴的台湾知名作家柏杨(本名郭衣洞)4月29日凌晨1时12分因呼吸衰竭,病逝于新店耕莘医院,享寿89岁。骨灰将按照他生前遗愿,洒在绿岛海域上。

柏杨见证台湾历史缩影及辛酸史,毕生致力艺文创作,同时关心民主、人权发展,是人道主义典范。相关著作甚巨,堪称台湾现代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如今斯人已逝,天地同悲,遥寄哀思,请香华姐节哀顺变。

(写于2008年4月29日纽约)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柏杨敢言著称  对台湾人权有重大贡献
柏杨以文史创作反思  见证台湾民主
柏杨逝世  好友遵遗愿骨灰洒绿岛附近海面
童文薰:良知让柏老永存人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