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新竹驿.新竹州厅.新竹信用组合.长和宫.水仙宫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2
标签:

第六站:新竹驿(国定古迹)

新竹火车站的历史已超过百年。清朝光绪13年(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向清廷奏准在台修筑铁路,至光绪15年(1889年)时,完成了台北至新竹路段纵贯线铁路。刘铭传原本规划修筑铁路至台南,但因去职,其计划遭继任的台湾巡抚废止,所以铁路只到新竹市而已。直到日据时代明治41年(1908年),台湾总督府才完成台北至高雄的纵贯铁路。

清代设置的新竹火车站位置较现址偏东,约位于今日新竹动物园附近的山脚下。由于路线较为蜿蜒且坡陡,于是台湾总督府修正铁路的路线,将新的车站“新竹驿”设于现在的位置。新竹驿建造完工于大正2年(1913年)。

比起今天已参观过的新竹市役所、新竹州图书馆、新竹专卖局,新竹驿呈现出更多样的大正时期巴洛克建筑风格。陡斜的复折式屋顶,屋顶上的牛眼窗,圆拱形的门窗,罗马式门柱,都是当时流行的古典“样式建筑”。新竹以北的铁路大站,如台北车站、基隆车站,旧站都已改建。新竹车站是北台湾仅存的巴洛克建筑的火车站,因此更显得珍贵。

车站内悬挂着一幅黑白的新竹驿旧照片,营造出浓浓的怀旧气息。车站内,进进出出的人潮,形形色色。车站,是城市的进出的门户,也是一个充满情愫的流动空间;离别或重逢的情绪,散落在车站的每一个角落。旅客的脸上,写着离情或乡情。

二十年前左右,我曾几次进出这个车站。曾来这里参加考试,曾来参加毕业典礼,曾来拜访新竹的好友。


新竹驿,完工于1913年。

火车站,一个充满情愫的流动空间。


新竹驿(新竹火车站)。

浓厚的古典样式建筑风格。

希腊式的石柱。


新竹州厅

第七站:新竹州厅(国定古迹)

从火车站前直走中正路,经过竹堑城迎曦门,续行中正路,约10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新竹市政府。这里也是80几年前,新竹州厅的所在地。 1920年,台湾总督府实施行政区域调整,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新竹州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日的桃竹苗地区,州厅官署就设于这里。

新竹州厅兴建于大正14年(1925年),次年完工。因为是州厅,所以主体结构的规模比邻近的新竹市役所大得许多。初次遇见时,感觉新竹州厅与台北市政府旧厦外观极为相似,两者建造的年代接近,或许是出自同一设计师。

两栋建筑都同样是二层楼、“ㄩ”字形的设计,主要入口在建物中央,左右两端各设小门入口,左右建物相互对称。所不同者,新竹州厅的中央入口突出的门廊,采双柱结构,看起来更具气势,更显得雄伟。进入大厅之后,则可以看见颇为气派的拱廊及罗马式的廊柱。

新竹州厅的建筑属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红砖建筑,这是大正年间台湾总督府所属的官署或校舍常采用的建筑风格。新竹州厅前方面对着中山路,有宽阔的马路,使建筑物的格局显得很开阔,而这里目前是新竹市政府所在地,因此还能令人感受到那股已回荡80多年的州厅气势。


新竹州厅,约完工于1926年。

新竹州厅,目前为新竹市政府。


左右两侧各有入口。

侧拍建物立面。

建物两侧微高,左右对称。


新竹信用组合

第八站:新竹信用组合(市定古迹)

新竹州厅的对面,中山路的两侧,各有一栋日据时期的建筑;左侧是新竹市警察局,右侧是新竹市消防博物馆。由警察局再往前走几步,则是新竹信用组合(新竹一信),这三栋建筑都是昭和时代(约1930年代)的建筑。其中,新竹信用组合已被列为市立古迹。

新竹警察局位于中正路与中山路的转角。街角,是警察局常选定的座落位置,警察局的大门就位于转角处。新竹警察局建于昭和年间,年份不确定,但其建筑形式与完工于昭和8年(1933年)的台北市大同分局相似,都成L形并左右对称,立面简洁,无繁复装饰。褐色的面砖,属于国防色,具有防空保护色的作用。大同分局已被列为台北市市定古迹。新竹警察局倘若不改建,成为古迹应是时间迟早而已。

新竹消防博物馆的前身是日据时代的消防组,建造于昭和12年(1937年)。土黄色的面砖也是日本统治晚期公共建筑物常使用的颜色,都属于国防色。这栋建筑最大的特色是有一座六层楼高的瞭望台,是当时全新竹市最高的建筑。因为当时通讯不发达,因此消防员可从瞭望台眺望全市失火处的浓烟,判定失火地点,然后利用从墙内的传声筒通知一楼的消防人员,可以迅速出动灭火。新竹市消防局迁移新址后,这里规划为消防博物馆,以推广消防观念,平日开放供民众免费参观。

新竹信用组,建于昭和8年(1934年),现为“新竹一信”的办公室。这栋三层楼的建筑物座落于中山路与大同路的转角,虽然已是昭和年间的现代建筑风格,但仍保留了一些古典“样式建筑”的元素,例如采用圆拱窗,拱窗上的装饰,以及入口的仿石材的门柱,都为建筑物增添古典的气息,呈现金融机构典雅稳重的气息。


新竹市警察局。

新竹市消防博物馆。


六层楼高的瞭望台。

建造于昭和8年(1934)。

新竹信用组合。


长和宫


第九站:长和宫、水仙宫(市定古迹)

离开新竹信用组合,沿着大同路北行,中途左转世界街,再右转北门街,不久,就来到了北门街与北大路交叉路口。这里是昔日竹堑城北城门(拱辰门)的位置,如今已不留任何痕迹,只见路口骑楼地上镶着一块大理石的导览解说牌而已。

从昔日的北门街穿越拱辰门,就抵达城外的长和宫和水仙宫。这两间庙座落于北门城口的交通要道上,都是竹堑城重要的寺庙。长和宫建造于清乾隆7年(1742年),已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祀妈祖,因庙位于北门城外,所以被称为“外妈祖”。庙内的妈祖像是由中国大陆福建湄洲妈祖祖庙移灵来的,是桃竹苗地区最早建立的妈祖庙。庙名取 “长和”,是希望竹堑各船头商行要长久合作,能和平共处。

长和宫为二殿二廊的庙宇,前殿主祀妈祖,后殿主祀观音佛祖。由于寺庙的历史悠久,入口的三川殿古色古香,龙柱、 石狮、木雕、石刻古朴优雅。长和宫的右厢房的“太岁殿”则有供奉竹堑郊商先贤牌位。“郊”是昔日从事进出口的商业团体所组成的同业商会,竹堑地区的郊商就称为“堑郊”,堑郊曾多次捐资整修长和宫,并以此地做为郊商议事地点。因此长和宫也成为竹堑郊商的信仰中心。


长和宫庙埕,演出歌仔戏


水仙宫位于长和宫左侧,祀奉水仙尊王,也就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台湾的民间信仰将妈祖与大禹都视为是航海的守护神。水仙尊王原奉祀于“长和宫”的后殿,后因竹堑市街日渐发展,信众渐多,于是于同治2年(1863年)在长和宫左侧另建水仙宫以祀奉水仙尊王,因此形成两庙并立的景象。水仙宫左侧外墙旁,竖立着三块复制的古碑,记录建庙的历史。

我来到长和宫时,庙埕搭着戏台,正在演出传统的歌仔戏。戏台挡住水仙宫的入口,因此无法拍摄两庙并立的全景。我则在庙入口的三川殿驻足观赏歌仔戏一会儿。我已很久没看过这种庙前的野台戏,这是幼年时极熟悉的场景,因此倍觉亲切。

台上虽然卖力演出,台下观众却零落可数。想当年,每当庙埕演出歌仔戏时,总是人潮聚集,将庙埕挤得水泄不通,而小贩云集吆喝,热闹喧嚣。今非昔比,多数的歌仔戏团如今都已萧条没落。

我缓慢地移步离去,希望没有干扰到台上演出者的心情。沿着北门街前行,继续我的新竹古迹之旅。

(~待续)

旅游日期:2007.10.19 (写于2007.11.07)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宜兰头城.礁溪泡汤.林朝宗旧宅.乌石港游客中心
女留学生误入同学寝室 遭起诉
租户数月不能搬回  议员表关注
从全球发展看台湾文创产业趋势(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