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走出莫拉克风灾系列专题二

落实国土规划刻不容缓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6日讯】(据中广新闻李人岳报导) 莫拉克台风重创南台湾,山区道路柔肠寸断,原住民部落对外失联,高雄县小林村和新开部落甚至遭土石流淹没。屏东沿海的佳冬、林边等地区则是身陷淤泥之中。面对残破的山河,国土规划以及国土复育的议题再度被提出。台北大学“城乡环境学系”副教授廖本全悲观的警告,回顾历史,如果没有学到教训,那么一连串的台风灾难对台湾而言,只是不断重新上演的一出戏,只是地点不断更换、破坏越来越大。廖本全指出,去年3个台风,前年圣帕、2004敏督莉、2001桃芝纳莉、2000象神、1997瑞伯、更早的贺伯,甚至更早前的铜门、红叶灾变,这都是同样的剧本一再重演。

廖本全说,一有灾难,社会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找出元凶,但他认为与其说是找元凶,其实是找替死鬼,因为灾难的造成一定是结构性因素,任何的一项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若只是诿过,就只能等待下一次灾难。

廖本全分析,台湾山区所遭遇的灾害,病因其实很简单。台湾地质的“体质”原本就脆弱,不过过去数百年透过天然山林形成调节水文、水土保持的天然保护层,却又因为长期的向天抢地,瓦解了天然的防护罩,加上一场九二一,让台湾的体质更加残破。廖本全说,除了三大内忧之外,加全球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外患”,带来气候的极端化。台风雨量难以预测,这是结构性因素,不能全怪老天爷。

对于社会上出现讨论国土规划的声音,廖本全认为,国土规划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包括对国土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和了解;定位与分类以及建立监测机制。至于内政部提出研议中的“国土计划法”,廖本全警告,国土规划没有万灵丹,在有专法之前就已经有国土规划的机制,重点是究竟有没有落实。“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也以水土保持为例指出,水土保持法第16条已经针对山林的开发有所限制,重点在于有没有监督和落实。

“台大全球气候变迁中心”主任柳中明也建议,在不适合开发或居住的地区,包括滨海地区,应该考虑限制居住,以节省灾害发生时为了出动抢救人命所耗费的社会成本。柳中明提议将滨海渔塭周围的海堤往后辙,让渔塭就如同河滨停车场,台风来时就把车开走,让她淹也没关系,渔塭也应考虑类似的概念。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吴瑞贤也说,归根究底,回到一切的源头,就是不要在危险地区住人。吴瑞贤说,灾害的本质是,如果灾区没住人,深山都没有问题,因为住了人所以发生灾害,政府要想办法去照顾他们。回到源头就是不要在危险地区住人,当然,这会陷入一种两难。吴瑞贤并且提醒,任何的计划都应该深层了解之后,再来推动,如果只是为了急着完成报告,很多事情到最后都将变的毫无章法。他举例,现在做生态调查或是环评,经常不到一年就会有结果,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的研究,往往等不了那么久就很急急要把报告做出来,让很多事变得毫无章法。

“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以瑞士为例指出,台湾原本就属于脆弱的地质,我们不能够因为瑞士的高山很漂亮,就想让台湾的山变得和瑞士一样,因为本质上就是不同。而面临气候变迁所带来的气候遽变,我们必须要正式灾难正常化的现实,对于山林与国土的经营,应该要有一套长远而且尊重大自然的规划。方俭说,我们既然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之上,过去也许可以用纽泽西护栏挡住来车,但如果直冲而来的是坦克车,人类恐怕就要选择躲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