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征文选登

【母亲节征文】忆婆婆

作者:黄淑贞
婆婆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母爱,然而,她对儿孙倾尽心力的付出,表现出她伟大的母爱,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慈母。(Shutterstock/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2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出生

我的婆婆不是出生在她父亲家。她是她父亲的私生女。她的母亲隐瞒了她的出生,暗地里四处打听想用她换个男孩。在“母以子为贵”的世俗中,希望能拥有男孩,让自己取得被承认的身份。

然而天不遂人愿,找不到合适的男婴。直到无法隐瞒时,她的出生曝光了。不幸的是,她的出生日期被遗忘,婆婆一生都没庆祝过生日。

(二)夭折和存活的子女

到了婚嫁年龄,父亲把她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十多岁就出嫁了。

婚后婆婆接连生了两个男孩,然而都在会走路后不久夭折了。两个孩子都宽头大耳,长相相当不一般。孩子死后,乡里人告诉她,他们早就预料孩子留不住,因为孩子走路踮着脚,脚跟不着地。这样的孩子不好养。

孩子死后,婆婆的父亲把她接回家。那时她的公公已去世,好家境不再。婆婆的父亲知道她丈夫没能力让她过好日子,以后的生活会很苦,决定不让她回夫家。当她的丈夫赤着脚远程行走,跟在轿子后面来接她回家时,她心软了。她知道,没有她的日子,他会很凄凉。

回去后,婆婆接连生了三个健康的男孩。不幸的是丈夫因讨债被人毒打,卧床数年,欠了一大笔债后归西了。

丈夫死后,她独自把三个幼童拉扯大,把债务还清了。当孩子都进了学校后,不幸的事发生在小儿子身上。

因为家境困难,需要争取学校的学费减免,学生得积极表现。在一次教室大扫除时,小儿子爬到高处擦玻璃窗不慎摔落下来,回家后一声不吭地躺在床上。

婆婆忙完农活后忙着煮饭,并没留意到这个一向最顽皮孩子的异常表现。平时这个小儿子很不安静,她煮饭时总爱缠她。可那天,家里出奇地安静,直到天黑,她才发现孩子还在被窝里。

小儿子从此落下头痛的后遗症,经常被头痛折磨,难以忍受,不得已没念完小学就辍学了。

小儿子十五岁进了一家饼店做学徒,工作很繁重。每天一早要从河里挑回几大缸水,还要干别的重活和杂活,远离家人很少回家。直到十六岁,才得到他的第一双鞋子。

一天,饼店的师傅和伙计对他说:“你不是你妈亲生的。你的两个哥哥名字中间的字是相同的,而你的却跟他们不同,不符合家庭中取名的习惯。再说,你的两个哥哥读书,最小的弟弟要外出做工。哪有叫小的做工而让大的读书的?”

他们的笑话竟然让小小年纪吃苦太多的小儿子信以为真,赤脚连夜赶回家,急急地叫开了门,在妈妈面前哭泣说:“我不是你生的。告诉我,我的亲生父母在哪里。我要找他们。以后我赚了钱,还是会分给你,孝顺你,你还是我妈妈。”

痛在心里的母亲幽默地对他说:“是。我知道,但我不告诉你。”

竭尽心力的母亲是有苦难言,学业不成,学点技能才有出路,送儿子做学徒是无奈之举。十指连心,儿子不在身边,做母亲的日夜牵挂,做儿子的又怎能知道。

两个大儿子从学校毕业,有了工作,婆婆总算熬出头。本来可以轻松一些的她觉得还有事要做,儿子该成家。她照样辛苦地劳动,把点点滴滴节余下来的钱存起来,准备为儿子办婚事。

婆婆还有一个女儿,因为丈夫病重,无暇照顾,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另一家的新生女孩需要婆婆的奶汁。哺乳一段时间后那家把女孩送给婆婆,但三天后又要了回去。女孩结婚后找上门来要婆婆做她的干妈。所以婆婆有一个失而复得的干女儿。

(三)有婆婆相随相伴的日子

我新婚后跟丈夫探亲到婆婆家,在小叔的酒宴上,对着美味佳肴,好端端的我突然觉得反胃,于是婆婆认定我是怀孕了。她见我们夫妇俩身体都不强壮,在外地没有其他亲人,生活条件又差,很担心我们以后的生活。

临别前,她一再对我说:“别担心,我以后会帮你。”

果然,她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在孩子出生前不久,千里迢迢来到广东西部我的家。我们工作的地方是很贫穷的,被称为不毛之地,极少有外省的父母愿意去那里帮子女照顾孩子。

从未出过远门的婆婆要去另一个省,离家乡远隔千山万水,不同方言,需要坐三天火车、转车两次。乡亲们对她说:“别去。你会迷路。你会回不来。”

她说:“我要去。我不怕。他们需要我。”

在五十年代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中,讲普通话的工作队员在婆婆家住,婆婆从他们那里学了普通话,这在村里同龄女辈中属凤毛麟角,在旅途上、在另一省居住,她的普通话可派上大用场了。

婆婆顺利地到达了。带着她已经用得流利的普通话和爽朗的声音,带着满满几袋给我坐月子用的家乡特产:有专供坐月子妇女吃的线面、燕皮、红蘑菇,还有橄榄和各种蜜饯,甚至把我爱吃的福州特产——肉馅大鱼丸泡在酱油里装在陶瓷容器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携带着。

婆婆比我第一次见面时苍老了一些,在家乡她添了第一个孙子,大儿子的第一个孩子,少不了要操劳多些。

孩子出世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婆婆生怕我不喜欢,一再对我说:“女孩好,这女孩长大能干。”她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他们农村有不少人家是依靠女孩过上好日子的。婆婆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她不是那种重男轻女的婆婆。我的女儿一来世就被赞好,还对她的将来作了肯定。

以后,当我知道婆婆的身世,我打心底里敬佩她。她自己一出生就遭到歧视,但她不让这种歧视发生在别人身上。

婆婆的悉心照顾使我的女儿成为工厂里一大批新生婴儿中最可爱的,一逗就笑,惹人喜欢。

我坐月子时得了奶疮,开了两次刀,产后身体很差,没有足够的奶喂孩子,一满月孩子就以米汤为主食。

孩子的食物是个大问题,婆婆很悲伤,而且越来越不安。家乡的小儿子添了一个男孩。婆婆念着家乡的两个孙子,一心牵连两地三孩。归心似箭,最后她决定把六个月大的孙女带回福州。

她说服我让她带孩子一起走。我说:“孩子不在身边,会与我疏远。”她说:“不会。孩子长大会懂的。目前要让孩子有好的食物最重要。”

婆婆回去了,没有像乡亲开玩笑说的那样“你会回不来”,她带着六个月大的孙女回家了。

在我生了第二个女儿后,婆婆在我家住了一年,那段时期,她的以善待人,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事例不胜枚举。婆婆就是热心肠的人,在外乡都被人称好,受人尊敬。

(四)让母爱的力量继续发光

婆婆在八十二岁离开人世,光阴如箭,一转眼她去世二十多年了。婆婆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母爱,然而,她对儿孙倾尽心力的付出,表现出她伟大的母爱,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慈母。同时她也是我可敬可亲的好婆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长辈。我决定把她多彩的人生放进文字里,给子孙一幅永不褪色的画面;我要把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对人的寛厚和仁爱刻印到后辈的记忆中;将她身上表现出来的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记录于纸,使之得以延续和发扬。

点阅更多【母亲节征文选登】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几年下来,因为在夜校教书之故,披星戴月早已成了习惯,某天下班,车上了高速公路,广播里传来一这首熟悉的卡农,乐声承载的回忆又让我想起了母亲,彰化到台中不过几分钟的车程却足以让我泪眼婆娑,下交流道后车停在路旁的我泣不成声,情绪再度溃堤……
  • 然而,父亲节的缘起,却是一个令人伤感和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行孝要及时,莫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让人伤痛不已。因此,记住这个深刻的教训,才是父亲节最大的意义。
  • 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聪慧好学、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什么像什么,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上一层楼。
  •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Yoki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长大后,她正憧憬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时,又被嗜赌的母亲连累,关进了拘留所。这样的成长过程,让Yoki觉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转机出现了。
  • 我没有替她觉得太多的悲伤——她在床上已躺了八年,这次无非换个地方,永远躺在地上了。对她而言,没什么多大区别——这不是对生命行将结束之人比较平静,不再有痛苦折磨的最好出路吗?
  • 风和日丽的南台湾港都迎来黄色小鸭炫风,吸引大批游客拍照打卡,带动了一波可爱商机。说来现代孩子要看见真实的鸭子,不是在公园或农场中的观赏区,就是被烹煮上桌的模样,平时少有机会接触,更遑论成为部分日常。
  • 做她的孙女时,她已年近花甲,是一个勤苦,讷言的老婆婆,两鬓如霜,满面皱纹,却是一张美好的容长脸,眼眸明亮,温暖的神色里带着一丝愁苦戚容,那是长期的磨难,忧患带给她的。
  • 那天一些邻居正兴致勃勃地站在我家门口看大字报,母亲下班回来了,只见她扫了一眼大字报后,竟当众将大字报撕得粉碎,然后豪迈地对邻居们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接着“砰”地一声关上了院门,邻居们面面相觑。
  • 在年少的我看来,继母是“鸠占鹊巢”,取代了生母的位置。十五岁那年我离家出走,仅在寒暑假短暂回家。然而目睹了继母顶住压力禀持科学道德,我生发出对她的由衷敬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