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杜哈对比碗面 多边对比区域贸易

标签:

【大纪元9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吴英综合编译)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杜哈)部长会议同意展开的WTO第一回合谈判-杜哈回合谈判,迄今已谈了八年,虽然主要的WTO会员在重要场合多次表达要在二零一零年结束杜哈回合谈判的呼吁,但到目前为止仍然看不到该等国家在WTO的谈判场合将此等呼吁化为政治决心的行动。

另一方面多边贸易谈判的失败成了刺激各国纷纷转而寻求区域贸易协定的踏脚石,以免经济发展受制于杜哈回合谈判的延迟。特别是亚洲国家,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二零零一年亚洲国家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区域贸易协定仅有四十九个,到了今年八月则达一百六十七个。其中最新出炉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印度与南韩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韩国企业而言,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协定在印度投资设厂,将其作为制造基地,出口产品到世界各国,而印度则希望透过这个协定,使印度的程式设计师能在韩国开花结果。

然而,区域贸易协定真能为亚洲国家创造另一波的经济成长吗?本期《经济学人》期刊发表的两篇文章“推动杜哈(Doing Doha down”以及“碗面(the noodle bowl)”指出区域贸易协定无法取代多边贸易协定,亚洲国家应正视区域贸易协定造成的碗面效应。

根据经济学人文章引用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泰国的企业,在二零零七年到二零零八年间,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企业利用区域贸易协定所创造的贸易利益。利用率偏低的原因在于数量直线上升的区域或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充满复杂的原产地规定,企业必须付出更高的成本在产品上加上标签或者履行认证程序。有人将这种区域贸易协定衍生的复杂的原产地规定称之为碗面效应。

针对此一碗面效应现象,经济学家警告,区域贸易协定的扩散,不可能创造该区域的贸易奇迹。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亚洲的贸易壁垒已相对较低,因此亚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创造的贸易效果相对有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虽然在八年内成长三倍,但区域内贸易量却未见显着增加的变化。

另外,经济学人的报导指出,区域贸易协定由于掺杂政治因素,因此有可能仅对少数企业有利,但却牺牲了全球其他地区成本较为低廉的企业的利益,这样的协定,特别是经济规模差异太大的经济体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即便能创造短期利益,但长期而言对签署国或全球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有人认为区域贸易协定有助于多边贸易谈判,然而根据这几年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理论恐怕已无法立足。部分国家急于达成双边协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区域贸易协定通常会将在多边贸易谈判遭遇的困难议题例如农业的市场开放等议题束之高阁,这对促进多边贸易谈判毫无助益。此外,部分已签署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为了避免其在双边协定中获得的利益受到减损,通常并不乐见杜哈回合谈判太快达成协议。

对于亚洲地区的经济体而言,区域贸易协定的利益只是昙花一现,WTO会员重回多边贸易谈判桌上,并且在二零一零年达成杜哈回合谈判的协议,仍应是其追求经济成长的最佳选择。历史证明,WTO的前身GATT的乌拉圭回合历经八年才达成协议,而且在后期几乎是濒临破局。杜哈回合谈判虽然仍未见政治决心,但相信在各国体会区域贸易协定的利益不如预期后,都会将各项呼吁转为行动,再次见证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期达成协议的奇迹。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世界海洋日  WTO吁速谈成削减渔业补贴
WTO秘书长:杜哈回合谈判应该在明年完成
印度官方:将恢复杜哈回合谈判
杜哈回合谈判 本月恢复加强协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