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
打头阵来台驻点的中共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陈斌华来台已过一周,谈起在此地表现,两人略带得意的说,新华社新华网的副总裁给两人寄了封E-mail,说北京各报纸“反响”(注:反应)很好。不过,自承不习惯像台湾媒体“捕风捉影”的他们,来台后却成为安全单位紧迫钉人的对象,若是一下子“弄丢”了人,跟监人员就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本来,台湾百姓并不完全看好李登辉,对他的台独言论也是心有余悸。怪他多事,怪他讨嫌,但是,大陆的霸王作风,反倒激怒了台湾百姓,结果李登辉竟然一时成了"悲壮的英雄",民气直线上升。李登辉也尤会作戏,一副燕赵悲歌之态,竟一举骗过台湾百姓,荣登总统宝座。
董建华终于宣布任命曾荫权为政务司长,梁锦松则接任财政司长。前者对董老板高度服从,后者乃董建华心腹爱将,这将是回归以来最具“董建华特色”的高官组合。
台湾总统陈水扁15日警告北京说,中国大陆错失台湾政治变动的机会是犯了“严重错误”,北京企图拉拢台湾反对党而蔑视台湾政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英国《金融时报》网络版15日说,陈水扁的谈话是迄今为止对大陆最强硬的说法,显示他对大陆无视他的姿态却拉拢国民党和企图反对派团体的做法感到恼火。
陈水扁总统昨天指出,中共未能充分了解台湾政党轮替的“机会之窗”,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共在港喉舌香港“大公报”今天则在“影响两岸关系的今年七件要事”的文章中指出,许多事情将为两岸关系明朗化提供条件与可能,问题在于两岸决策者能否抓住机遇,把握运势,果断开创新局面。
陈水扁总统今天在接见美国国务院前亚太助理国务卿陆士达时表示,两岸应求同存异,“对话、交流、搁置争议”才是有效改善两岸关系最重要关键,两岸问题不能解决,责任不在我方。他也表示,中共自中华民国政党轮替之后,避免与新政府接触,是不智的作法,因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是由执政者负责,而他的律师性格可以务实理性解决问题。
结束5天的香港行后,台北市长马英九15日中午回台北,一下飞机直奔行陆委会拜会主委蔡英文,说明访港情形。马英九强调,中央与地方政府是同在一条船上,对于大陆事务是分工合作而非各自为政;蔡英文则表示,类似城市交流等各种的交流如果能持续发展,将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
陈水扁15日接见美国国务院前亚太助理国务卿陆士达,陈水扁称,中国大陆不能充分了解台湾政党轮替的“机会之窗”,是一个严重错误,陈水扁也引陆士达元月的演说谈话表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是由执政者负责,但中国大陆刻意拉拢在野人士,避免与政党轮替后的新政府接触,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智”的。
继大陆军委副主席著文鼓吹全民好战论调之后,台湾总统陈水扁前天表示,台湾军队必须时时备战,以防制大陆武力的蠢动。
据东森新闻报道,陈水扁今天下午在总统府接见“干净选举委员会”一众代表,期间该会代表向陈水扁提出了多项意见,陈水扁在听罢后感慨地说:“刚才听到大家对我的寄望很多,可是我真得是人微言轻,说这句话或许你们不相信,但在这个民主社会中,我只是2,300百万人中的一人,没有特别的地方。”
(中央社记者黄贞贞纽约十四日专电) 纽约时报今天报导,中共同意中华民国台北市长马英九赴香港访问,除了因为肯定他支持两岸统一的立场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台湾反对势力的交流,借此孤立陈水扁总统。
正在本港访问的台北市长马英九指出,回归后香港在经贸方面的发展较预期好,但他回避评论特首董建华的管治是否优于英国人。他又重申今日在礼宾府与董建华会面时,会邀请董访问台北。但特首特别顾问、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却“大泼冷水”说:“现在不是回访的时候!”相信一切要视乎两岸关系发展而定。
在香港访问的台北市长马英九12日强调,这次香港行虽然是单纯的城市交流,但藉由台北和香港进一步的关系,对两岸关系的和缓有相当大帮助,特别是香港政府对于改善与台湾的关系有相当大的诚意,他也将在13日会见香港特首董建华时,当面邀请董建华访问台北。
因两国论的风波及台湾总统大选而停滞不前的台港关系最近终于恢复了一点动力。继台湾驻港代表张良任先生顺利到任后,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先生昨天来港访问也得到高规格的接待,并将在明天跟特首董建华先生会面。虽然一次的访问、短短五天的行程不可能根本扭转台港关系的现况,但只要双方能继续这种务实、强调交流、接触的政策,维持双方官方、半官方以至非官方的沟通管道畅通。那两地的关系不...
法文“自由比利时报”今天在一篇专文中分析指出,一些最近发生的现象显示,台海两岸紧张关系已趋向缓和。
台北市长马英九昨天到访香港时说,希望香港“一国两制”的实验能够成功,但这并不表示“一国两制”适用于台湾,因为港台两地情况不同。
新华社两名台湾驻点记者展开第一天采访,即被台湾安全部门派密探全程跟踪监视。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密探掩藏功夫差劲,被媒体发现并被摄入镜头。
共有约 385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周四(6月27日)官方数据显示,中国5月工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凸显出中国需求疲软、经济增长乏力下的困境。与此同时,根据一项调查,经济学家预测中国6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将再度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