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實地測試發現電腦衛星並不能提高克敵率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 布什總統上任後對建立資訊時代的美國新軍隊寄予厚望,在電腦和衛星等高科技輔助下使軍隊行動更迅速、裝備更輕便,兵員作戰技巧更精敏。但是,華爾街日報卅日報導,根據實際經驗,光靠高科技不能產生更優秀的軍隊,必須克服指揮體系和其他問題,才能奏功。

據BBC報導﹐擁有數位化高科技網路支援的美國第一個陸軍師,最近在德州虎德堡舉行軍事演習,對廿一世紀軍中高科技進行首次重要測試。華爾街日報記者曾至現場實地採訪。

指揮這次演習的陸軍少將貝爾將軍強調:“我們是未來戰鬥基本改變的先鋒。”

但是,該報記者從參加演習官兵的牢騷中發現,戰爭絕不那麼單純,光靠偵測衛星和電腦,不可能使軍隊所向無敵。

操作坦克參加演習的廿四歲陸軍中尉戴佛瑞斯就是很好的例證。他駕著坦克衝至高地部署,準備克敵。他的坦克車內有一台實驗電腦,與偵測衛星連線,也與他的指揮官和其他戰友連線。他的戰情和敵情資料每秒更新,一切瞭如指掌。但是,他爬出坦克觀測時,卻發現了一項更重要的資訊:他的長官根據他電腦上相同的情報,命令他將坦克部署在一處高地的樹叢中,位置隱密。但是,這個樹叢卻太過濃密,令他很難開砲準確命中敵人。

戴佛瑞斯再度用電腦研判,發現五百碼外的位置更佳,於是立即用無線電請示上級,要求變更部署位置。但是,他的指揮官看著與他的電腦相同的資料,堅決命令他留在原地,並表示那裡必然可以找到能夠開砲的好位置。戴佛瑞斯感到非常洩氣,但是仍遵命守在原來位置,後來並發射砲彈攻擊敵人,但是,彈藥全部枉費了。

華爾街日報記者指出,從這個實例可以看出,高科技未能在軍中充分發揮功能,部分原因在於「軍中文化」,也就是說,指揮官不願放棄自己的「權威」。

新科技能夠讓指揮官與士兵獲得同樣的資訊,但是,指揮官經常不聽下級官兵的研判。

此外,軍中目前使用的科技多半是民間研究衍生,尚不符和軍中應付緊急狀況的要求。即使高科技與指揮官能一起合諧作業,處於激烈戰鬥中的士兵有時可能對大量資訊無所適從。

報導指出,實際上,進行四年實地測試後,沒有任何一個軍種能夠證明,新科技能一貫增加他們克敵制勝的機會。以陸軍而言,一九九七年進行的重大測試顯示,電腦化部隊並未比老式部隊殲滅更多敵人,也未減少自己的傷亡。陸戰隊一九九九年進行的最晚近科技作戰測試,成果也令人失望。

該報的分析指出,從許多方面看來,軍方的經驗反映了美國企業的經歷。美國企業過去十年曾在資訊科技上投入大量金錢。但是,在修正企業行事方式之前,往往不能從高科技獲益。如今,全美各軍種也在戰場高科技上投下數十億元,而且面臨日增的壓力,希望他們早日從高科技獲得成果。陸軍面臨的挑戰更為艱困。

為了快速部署軍隊至發生危機的地區,軍方希望陸軍新一代的坦克,比目前的艾布蘭斯主力坦克輕百分之七十。但是,陸軍當局發現,資訊時代新軍隊的要求,將使他們為了機動力而犧牲坦克裝甲厚度,減少了坦克部隊的安全保障。尤其是,以現今的坦克戰而言,坦克裝甲厚度比隱密性和速度更重要。

已退役的陸戰隊中將萊波爾曾主持許多早期的陸戰隊資訊科技實驗,他語重心長地表示:“大家都以為,我們把科技交給官兵,一切就能立即改善。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戰爭之事絕不那麼單純。”

相關新聞
「反抗是最好的紀念」民主黨領事館前紀念「六四」
百年首創 眾望所歸 舊金山成立亞裔家長諮詢委員會
六四35周年 紐約座談會:中共已無力掙扎
法拉盛燭光悼念六四 主辦方:就是要揭露真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