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重整美國城市格局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日訊】 新經濟正大刀闊斧地改造著美國的城市格局。硅谷等技術中心城市日益茁壯成長,底特律等老牌工業城市漸失往日光輝。

曾有專家說,因特网可讓人們自由地在任何一個地方做生意。然而實際證明,這個觀點值得推敲。新經濟時代,在哪里做生意比以前更重要。在新形勢下,最重要的資源是從工程師到多媒體設計師的技術勞動力,而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在任何地方都吸引到一支強有力的技術人員隊伍。

于是,新經濟時代中的任何一個城市不再和以往一樣,只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比如海港、河流、煤礦和鐵礦等就能吸引到投資者,或者僅靠价格便宜的勞工就能保證城市走向繁榮。現在,美國投資者最青睞的是既适于居住又利于技術發展的地區。能否營造出吸引技術人才的環境,正成為影響美國城市盛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經濟時代的技術人員對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有著复雜的需求。例如,工程技術公司的雇員一般年齡較大,希望居住在環境优美的郊區,与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网絡公司的雇員多是單身的年輕人,他們希望住在有都市感覺的地方;而大量新興高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則希望住在更偏僻的地方,擺脫网絡的糾纏,觀賞田園的風景。

硅谷等之所以能獲得比其他美國城市更為快速的發展,得益于其所具備的能滿足新經濟時代技術人員不同需求的條件。硅谷等的崛起,還在于它們成功地憑借著對大城市的依托,補充了自身文化生活的不足。比如硅谷靠近富有歐洲情調的舊金山,而橙縣离洛杉磯和好萊塢不遠,北新澤西以及康涅狄格都在曼哈頓附近。

但新經濟下的美國城市“新貴”前途也并非絕對就是光明一片。例如,有人就擔心,在未來的城市角逐中,新經濟的中心硅谷可能會敗下陣來。

眾所周知,硅谷是美國新經濟的搖籃,孕育了無數的高技術公司。然而,近一兩年來,許多在硅谷里書寫過發展史的高技術公司紛紛走出這個全世界的“淘金谷”。硅谷高昂的運營成本,使這些公司帶著滿腔的無奈离去。

硅谷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板說,世人只知軟件是硅谷最寶貴的財富,可從某种意義上說,房地產才是硅谷最難得的財產。硅谷高科技公司“兔籠式”辦公室的利用率高達99%。即使在硅谷的邊緣地帶馬林縣,全縣可以出售的房源也只有大約1.6万平方米,而需求量則超過40万平方米。在一些人眼中,硅谷已經成為擁擠、昂貴、不大适于生活的地方。

与此同時,其它有田園感覺的城市卻成為美國技術人員和投資者的新寵。這樣的地方包括一些老的東部城市,比如費城的郊區、亞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和內華達州的里諾。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經濟對美國城市格局的重塑還遠沒有結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城頭變幻大王旗: 誰來取代中國互聯网三大門戶 (4/30/2001)    
  • 智慧与資本完美結合 美經濟創新能力揭秘 (4/30/2001)    
  • 週三歐股大多下挫 (4/25/2001)    
  • 美科技業不景氣恐持續至2002年 (4/20/2001)    
  • 新經濟大城排行榜 舊金山灣區居首奧斯汀其次 (4/20/2001)    
  • 美國科技公司:大的不如小的 (4/17/2001)    
  • 土耳其工會抗議經濟危机使物价暴漲 (4/15/2001)    
  • 普京稱俄要發展高科技拉動新經濟 (4/14/2001)    
  • 未來學大師杜佛勒強調:新科技終將點燃經濟革命 (4/4/2001)    
  • 別人都虧我獨贏 “棺材”网站大發財 (3/30/2001)    
  • 中國网絡股Nasdaq受重挫 兼并收購大勢所趨 (3/28/2001)    
  • 東京股市上漲 寄望政府提出振興經濟具体措施 (3/28/2001)    
  • 中國門戶网站是”爛掉”還是”賣掉”? (3/27/2001)    
  • 報告顯示: 美國IT人才市場仍是供不應求 (3/27/2001)    
  • 新經濟衰退改變.com族裝束 西裝領帶又回來了 (3/27/2001)    
  • 評論:雅虎的興衰和教訓 (3/16/2001)    
  • 德國《經理人雜志》痛批“网絡新經濟”七大謊言 (3/13/2001)    
  • 朱總一聲長嘆 海外弟子返國效力 (3/11/2001)    
  • 朱噷基:「我的學生怎么都不回來?」 (3/11/2001)    
  • 可口可樂管理層大地震 盼可樂能永遠可口 (3/10/2001)
  • 相關新聞
    可口可樂管理層大地震 盼可樂能永遠可口
    朱噷基:「我的學生怎么都不回來?」
    德國《經理人雜志》痛批“网絡新經濟”七大謊言
    評論:雅虎的興衰和教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