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業排名透視

人氣 9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2日訊】英國《銀行家》雜志一年一度推出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歷來被公認為評估世界銀行業和各家銀行綜合實力的度量計,是全球1000家最大銀行綜合實力的展現。近日,《銀行家》7月號公布了2001年度“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行榜,讓我們來看看中國銀行業在世界金融業激烈競爭中的沉浮得失……
  
14家國內銀行榜上有名
  
2001年度中國大陸共有14家銀行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之列,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和廈門國際銀行。与2000年度相比,總數增加了5家,即中信實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和福建興業銀行。
  
從本年度排名的情況分析,工行、中行和農行進入全球25家大銀行之列,合計一級資本總額為558.49億美元。截至本年度,中國大陸的14家商業銀行除深圳發展銀行外,已全部在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榜上有名,而且排名總體上也呈上升趨勢。從國別排名情況來看,工行憑借227.92億美元的一級資本和4829.83億美元的資產總額,位居中國國內銀行業的第一位;浦東發展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達到0.94%,高于中國國內其他各家銀行;華夏銀行以23.0%的平均資本利潤率居第一位;建行和民生銀行分別以10.2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和136.7%的實際利潤增長率居國內同業首位。相關指標方面,一級資本增長率最高的是民生銀行,達305.7%,其次是光大銀行,為47.3%,最低是浦東發展銀行,下降了4.3%;資產增長率最高的是民生銀行,為87.4%,最低是農行,下降了4.5%;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民生銀行,為128.0%。
  
國內銀行在國際排名中地位的提升,表明我國銀行業這几年在改善資產質量、改革經營机制、化解支付風險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盡管我國銀行業按一級資本標准排名,位次有了較大的進步,且一些銀行已步入世界大銀行的行列,但銀行資本規模并不等价于銀行實力,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水平与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銀行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商業銀行的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相對較弱。我國銀行業在稅前利潤、實際利潤增長率、資本利潤率、資產收益率等反映經營效益的指標排名中都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我國進入1000家大銀行的14家銀行尤其是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盡管無論按一級資本排名還是按資產排名均進入前50家之列,但資本利潤率平均只有4.64%,与英國銀行業平均數26.13%、美國銀行業平均數20.41%、新加坡銀行業平均數15.57%相比,差距較大,甚至与印度銀行業的平均數19.17%相比也存在很大的距离。
  
二、商業銀行之間發展不均衡,銀行業市場結构呈現典型的寡頭壟斷特征。我國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銀行數量不僅不能与歐美、日本等發達地區和國家相比,甚至比我國的香港和台灣還少。商業銀行之間發展不均衡,使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壟斷一直難以動搖,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資產方面仍占据國內銀行業市場86%左右的份額,存款和貸款一直在70%以上,利潤額比重接近60%。
  
在世界銀行業綜合化全能經營趨勢不斷強化的助推下,目前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已經實現了從傳統金融業務向融合存款、貸款、投資、證券、保險業務一體化發展的現代金融業務的轉移。相比之下,我國銀行業從傳統金融業務向現代金融業務的轉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有可能進一步拉大我國銀行業与世界銀行業的發展距离,對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產生一定的制約。
  
金融行業界限日漸模糊
  
《銀行家》雜志對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主要考慮每家銀行的綜合實力水平,包括銀行的一級資本、資產規模、銀行經營穩健狀況、收益率及其他綜合指標。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新經濟發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發展趨勢的進一步加強,世界銀行業的制度結构、運作模式和競爭格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傳統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之間的業務界限日趨模糊,商業銀行金融活動全球化、業務經營全能化等趨勢更趨明顯,造就了許多金融巨型企業,銀行實力每年都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
  
按照《銀行家》雜志的最新排名,進入2001年度“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銀行分布在:歐盟國家280家(去年為288家,下同),美國205家(199),亞洲(不含日本)155家(150),日本116家(116),歐盟以外歐洲地區95家(100),中東84家(77),拉丁美洲43家(50),其他國家和地區22家(20)。從前10名排名看,花旗銀行集團以544.98億美元的一級資本連續第三年穩坐全球銀行的頭把交椅。排名第二至第十位的分別為:由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合并組成的瑞穗金融集團、美洲銀行、由大通曼哈頓銀行和J P摩根集團合并組成的摩根大通銀行、匯丰控股、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德意志銀行、東京三菱銀行和櫻花銀行。在全球最大10家銀行中,美國、日本和歐洲分別各占有3席,中國占有1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中國工商銀行憑借227.92億美元的一級資本不但繼續躋身十大銀行之列,而且排位也從去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是除日本銀行業外惟一進入全球十大銀行的亞洲銀行。
  
“全能金融企業”浮出水面  展望全球銀行業未來的發展,以下的特點和趨勢值得關注:
  
一、世界范圍的科技進步和金融產業結构調整,使銀行兼并特別是跨國兼并活動持續升溫,追求規模擴張仍將是全球銀行業的主題。
  
進入90年代以來,各國銀行為了加強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實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优勢互補,減低經營成本和消除行業過剩的生產能力,紛紛向大型化規模擴展,從美國、日本、歐洲到亞洲和拉美地區,掀起了一場席卷全球的銀行兼并浪潮。1996年的東京銀行与三菱銀行并購案,1997年的美國大通銀行与化學銀行合并以及瑞士銀行与瑞士聯合銀行合并等,都曾在國際金融業引起轟動。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全能金融企業”浮出水面,一個能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全能金融企業”逐漸成為并購重組的真正目的,銀行業并購再掀高潮。旅行者集團以700億美元的代价和花旗銀行攜手合作,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德意志銀行与信孚銀行合并成為德國最大的金融集團;日本興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和富士銀行合并組成的瑞穗金融集團成為全球資產總額最大的金融机构……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已從1990年的19.9万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度的37.8万億美元,而且一直保持著正向擴張的增長態勢。
  
二、金融市場一體化趨勢將繼續加強。各國開放程度的加大、開放速度的加快,使得國別、地區和市場之間的依賴和聯系愈發密切,連鎖反應愈發強烈,資金流動中的風險也連帶出現并相互作用于經濟金融聯系密切的國別与地區。金融市場電腦化、网絡化把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連成一片,使全球各地市場融為一體,打破了不同地區時差的限制,同時使各個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資產价格和利率的差距縮小,各個市場的相關度提高,各國的長期利率相互聯系加強。
  
三、在新經濟、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助推下,信息技術革命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且也正促進銀行業發生巨大變革,网上銀行在對傳統銀行构成新的壓力和挑戰的同時,正為金融服務業帶來巨大商机。
  
四、金融競爭多元化,金融業面臨的風險將進一步擴大,全球對風險和風險管理在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地位的認識顯著增強,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已成為世界各國商業銀行和金融監管當局的主要任務。 /(博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香港中銀國際否認將裁員20% (7/26/2001)    
  • 中銀國際醞釀裁員兩成 (7/25/2001)    
  • 美國大通銀行副總裁:中國銀行業面臨危机 (7/13/2001)    
  • 七年時間嘔心瀝血 建築大師貝聿銘完成最后經典 (7/10/2001)    
  • 中國大陸金融界首推全球信用額度 年可借3億美元 (6/20/2001)    
  • 香港渣打和中銀明發行新防偽千元鈔票 (6/19/2001)    
  • 涉嫌嚴重經濟犯罪 海南中國銀行行長被通緝 (5/25/2001)    
  • 建行行長王雪冰﹕中國銀行像恐龍 (5/22/2001)    
  • 中國銀行坏帳比例惊人 (5/21/2001)    
  • 中國銀行今年計劃關閉88家分行 裁員5200人 (5/18/2001)    
  • 溫州假運鈔車騙案偵破 (5/16/2001)    
  • 驚動中南海 溫州百萬騙鈔案告破 (5/14/2001)    
  • 大陸國有銀行壞帳比例逾四成 (5/12/2001)    
  • 浙江一假運鈔車運走百萬真鈔票 (5/12/2001)    
  • 溫州假運鈔車移花接木盜走百万現金 (5/11/2001)    
  • 林伯偕妻女被追數一千二萬 (5/9/2001)    
  • 美國公布衛星照片 從680公里的太空看香港 (5/4/2001)    
  • 曼谷落網引渡返京 北京中行副主任判死刑 (4/16/2001)    
  • 中國銀行爆出大“家賊” 28歲主管詐騙1.76億 (4/16/2001)    
  • 台中數幼稚園遭勒索匯款雲南 (3/31/2001)
  • 相關新聞
    台中數幼稚園遭勒索匯款雲南
    中國銀行爆出大“家賊”  28歲主管詐騙1.76億
    曼谷落網引渡返京 北京中行副主任判死刑
    美國公布衛星照片 從680公里的太空看香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