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研究生對當今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人氣 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21日訊】 我一直都不太願意提起我的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這不是謙虛,是有點兒 心虛。

我是國家計劃內招生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可在實際工作中,我感覺不到自 己這個碩士比人家本科生高明到哪裡去,雖然學校給我們制訂的培養目標是本專 業內的高級人才。

回想起研究生期間的學習,有很多遺憾。

一週的課上下來,感覺又回到本科時代

在讀研之前,我對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滿懷憧憬:即將就讀的學校和學科在國內很有名氣,擁有一流的專家學者隊伍;研究生的學習非常自由,我可以大量選 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拓展知識結構;可以徹底擺脫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那 種學習模式的折磨,和討厭的考試、分數說拜拜。

一開學,拿到培養計劃,我就暈了。

3年裡,我要修滿58個學分,這期間,有1個學期要實習,最後一年要做論文、找工作,也就是說,大部分學分要在1年半的時間裡修完,這就意味著我的 時間幾乎要全部用在上課上。更不可思議的是,這50多個學分幾乎都是必修課。 我們的課程由公共課、學科基礎課、方向專業課和方向選修課4部分組成,前3部 分是必修,而所謂的選修課,也是限制選修,必須得學。

對這樣的培養計劃,導師們也意見很大,認為課程太多,學生根本就沒有時 間讀書、做研究。

第一門課是公共課,我以為老師會布置一些書目,大家回來自己讀書。一上 課,原來還是老師講、學生記的老套路。看著老師在講台上講得口乾舌燥,下面 的同學低著頭匆匆記錄,我感覺又回到了本科時代。

我開始懷疑讀研到底有什麼價值

對專業課,我也深深失望。

首先,專業課課程設置和本科大量重複,沒有拉開差距,連課程的名稱都差 不多。本科學的是中國新聞史,現在叫新聞史研究;本科時叫新聞編輯學,現在 叫新聞編輯學研究。雖然後面加了「研究」,但內容沒有多少差別,只不過細化 了些。比如,新聞攝影研究,老師講的還是照相機的結構、成像原理、感光片的 種類這些基礎知識;中國新聞史研究,老師居然從新聞的起源講起。且不說我這 種專業出身的,就是那些跨專業學習的同學經過入學考試,對這些內容也已經爛 熟於胸。

其次,授課內容陳舊、老化,和社會現實沒什麼關系。當此新聞傳播業的巨 變時代,相當一部分課程老師們還在重複那些講了幾十年的東西。新聞評論學研 究,關注的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些政論家和他們的作品,時代背景、作品風 格、寫作特點、主題思想不厭其煩。梁啟超的評論確實寫得漂亮,我們應該有了 解,可是花大量的時間去總結、記憶他的作品有什麼特點、是什麼風格,有多大 的實際價值呢?更何況,這些知識在新聞史的課堂上,在任何一本研究梁啟超的 著作上都有論述。新聞評論和時代是緊密聯系的,為什麼我們不去研究一下當代 新聞評論新的發展趨勢和其承擔的功能呢?

第三,現在連中小學都提倡研究性學習,我們的大多數課卻還是以老師講授 為主。有一門課主要是介紹名記者和他們的報道作品,按說,完全可以讓同學們 選擇自己喜歡的記者進行研究,然後把心得和成果介紹給同學,再一起研討,既 鍛煉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可是,這門課的教授方式還是老 師介紹、同學記錄,考試考筆記。

到了第二學期,逃課的同學越來越多。大家各忙各的,出國派時間全用在考 托考G上,實踐派整天忙著在外面兼職打工,既鍛煉實踐能力,又解決生活費 用。少數立志搞學術研究的同學,精力也沒有放在課堂上,而是轉移到了圖書 館。

和導師的交流主要在飯桌上

雖說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中還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從導師那裡得到切實的指導呢?且不說導師 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導師有沒有時間和學生交流探討都成問題。

我的大學同學曉寒在讀研究生的3年裡,和導師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逢年過節 在飯桌上進行的。曉寒的導師帶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職務,根本就無暇 顧及每個學生。有時候在外面遇見學生,拍著學生的肩膀連聲說「你好,你 好」,卻叫不上名字來。

我有幸遇到了一位認真嚴謹的導師,還不時抽查我的讀書筆記,或是要我匯 報生活和學習情況。不過,他老人家也經常感慨,「哎!事情太多了,沒有多少 時間管你,主要靠你自己學。想當年,我帶你大師兄時,每兩個星期就要談一次 話。」最近,打電話問候導師,導師抱怨說,他現在帶的學生比我那時多了一 倍,「到畢業的時候,連每個人的論文認真看一遍的時間都不夠」。

按照培養計劃,每個學年我們都要寫一篇學年論文,這是培養科研能力的一 個重要環節,可據我所知,我們班有一半同學的學年論文都不了了之。我恰好當 時幫老師做了兩個課題,最後就當做了學年論文。

一個星期能完成一篇碩士論文

我一位師姐關於第四媒體的碩士論文被答辯委員評價甚高。你知道她用多長時間寫的嗎?一個星期。她一直忙著聯系出國,哪有時間專注於論文,她是在網上找的資料,「再找一個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組織好。」

這位師姐說,答辯委員都是我導師親自請的,能為難我嗎?她還說,「他們 都不太了解因特網」。

我對師姐的話半信半疑,直到自己走過一遍之後,才知道,碩士論文,真的 也就是那麼回事兒。

到了研三,大家忙著出國、忙著找工作,論文只能湊合。在校圖書館,我查 閱了不少學長的論文,有的水平真不敢恭維,簡直就是資料的堆砌,有些連錯別 字都沒有改過來。盡管如此,絕大部分論文都能順利通過。沒有哪位導師會卡自 己的學生,論文的評閱人和答辯委員一般都由導師選定,答辯時,答辯委員們也 會提一些問題、挑一些毛病,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同意授予某某同學碩士學 位」。在外面等候的導師也就進來表示感謝,然後大家共赴學生准備好的宴席, 皆大歡喜。

說實話,我們也想好好做一篇論文,畢竟是對自己3年研究生生活的總結, 可確實身不由己。我的論文著手比較早,開始也下了一些工夫。研三暑假一開 學,我就天天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也做了一些調研。但一個半月之後,隨著校 園招聘會的開張,我就踏上了求職路,論文只好暫時放下。12月份,在導師的催 促下,草草列了一個提綱,做了開題報告,但元旦前後正是招聘高峰,幾乎所有 的時間都用在應付大大小小的招聘考試上,論文再次擱置。中國新年之後,工作還沒 有著落,只好一邊參加各種考試,一邊寫論文,直到4月中旬才把論文初稿交上 去。這在我們班還算是比較早的,有位同學5月份才動筆,論文的質量可想而 知。

回想我的研究生生活,要說一點收獲都沒有也不客觀,自己的邏輯思維能 力、分析能力還是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自認為和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距離 很遠。我有自知之明,反正我不是什麼高級專業人才。

<<教育與學術論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林肯大群災民請願設坡地防災教育園區
加拿大移民紙与高額獎學金之間的奧妙
大學院校網站評鑑出爐17個獲A級網站
八天八夜穿越生死線 「噶瑪巴」絕地大逃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