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賺取人心的商人

周曉輝

人氣 185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訊】「所謂的做生意,不是為了賺取金錢,而是賺取人心;並不是要獲得利潤,而是要獲得人心。賺取人心獲得人心,這就是做生意,到了那個時候,金錢自然隨之而來。」這是韓國電視連續劇《商道》中的主人公林尚沃在最初踏上經商之路時所聽到的諫言,從此他將其銘刻在心。若干年後,當在商海歷經沉浮而終於成為巨富時,林尚沃總結了自己經商的信念:「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不應該追求所謂的利,而是要追求所謂的義」;「視財物如水一樣的平等,做人如同秤一樣的公正剛直」。

根據韓國史料記載,《商道》中的林尚沃在韓國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19世紀初韓國著名的商人。少年時,他曾在寺廟中修行,後進入商界。在商場上,他屢遭陷害,但仍然堅持正派經商,憑藉堅強的意志與靈活的商業手腕,屢挫屢戰,終於成為韓國首富。在經商過程中,林尚沃還積極行善,濟世扶貧,常常發放糧食給貧困的民眾;無論求助的人的身份如何,他都能一視同仁一樣地對待。因為其崇高的德行與節操,他被朝廷封為三品命官。據說,他去世前將土地、財物全部捐給了國家,自己家中只留下二十元。

而在電視劇中,編導則以無數具體的例子來展現林尚沃經商的理念,將一個重義輕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比如,從小時候起,他就樂於助人,當雜技團小團員因弄丟團主的錢而被責難時,他挺身而出,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並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在清國時,他散盡重金搭救一個與他素不相識的妓女;在兩西之亂發生期間,他高價買入救災鹽低價賣出,發放救災米,最後竟然把山賊也感化做回良民;當他得知間接害死他父親的松商大房樸酬未被趕出松商,境況堪憂的時候,他不計前嫌,以江商的實力,幫助樸酬未奪回松商大房……

娓娓道來的故事,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成千上萬名韓國和中國觀眾的目光。據說,該劇2002年播出時在韓國獲得了近50%的收視率,為當時最高記錄。有文章稱,在韓國人的心目中,林尚沃不僅是一個富甲天下的商界鉅子,更是虔誠修行的「商佛」。其經商的理念,仍是今天韓國商人們的座右銘。

在《商道》風靡韓國、中國之後,中國大陸也拍出了一部反映晉商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這部連續劇中的主人公喬致庸在歷史上亦確有其人,他生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幼年喜好讀書,後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舉人、進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難違,不久長兄、父親也相繼去世,他只好棄儒從商,走上了經商之路。

在雄才大略又多謀善斷的喬致庸的策劃下,喬氏商業遍及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業務繁榮,其最有名的當屬喬家的大德通、大德恆票號。喬致庸也成為當時的商業巨賈。

與林尚沃一樣,喬致庸的成功在於他非常重視「德行」,無論做人辦事,還是任人立規,喬致庸都十分重視道德水平。其經商理念是一信、二義、三利。在他平日的訓講中,喬志庸也多次強調「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的道理。即要以信譽贏得顧客,不能以權術欺人,更不能將「利」字放在首位,賺昧心錢。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喬氏票號能夠在社會動盪及信用風險極大的情勢之下贏得民眾及官府的信任。

身為巨富的喬致庸同樣也是位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商人。他不僅在災年出錢出力賑濟百姓,而且平時對於任何有求之人都是盡力幫助。據說喬家開糧發粥,粥還必須得濃。濃到什麼程度呢?濃到用毛巾裹起來,再打開時米不散;濃到放在碗裡,插上筷子,筷子不倒。此外,為了幫助鄉親們,喬家在農耕時節都要在門口拴上三頭牛,誰家耕地需要就牽去傍晚送還就可。正因為喬家的善行,「文革」時期,老百姓都不捨得砸碎喬家大院一塊磚,因為誰都不想揹負「忘恩負義」的惡名。這也是今天的我們還能看到完好的喬家大院的原因。

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身處不同國家的兩位商人,一定是深諳此理,並將之應用於經商中。如何得到民心?那就是重義輕利,即以德立身,為商以德,誠信為本。而這正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自然獲得了民心的商家,也就自然得到了「利」。反觀當今世界,能明瞭此理的商家是愈來愈少。曾經「重利輕義」的谷歌2010年初的一個聲明,贏得了無數中國民眾的心,也讓世界再次思索「義」和「利」之間的關係。但願這思索會使更多的人明白沒有了「義」,「利」最終也將是鏡中花,水中月。@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周曉輝:到底誰更不厚道?
周曉輝:閒說「竹子開花」
默克爾新年致辭  坦率自信務實
周曉輝:一個納粹將軍的明智選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