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邱銘松率年輕人 追逐巧克力夢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20日電)台灣還沒有人從種可可樹到製作巧克力一手包辦,屏東縣內埔鄉民邱銘松為了要帶動檳榔產業轉型,帶領著一群年輕人追逐巧克力夢,他們要讓台灣的巧克力站上國際舞台。

邱銘松的「巧克力產業」初步有了成果,今天由屏東縣政府召開記者會,宣布屏東的新興產業。內埔鄉長利八魁表示,內埔鄉有4500公頃的檳榔園,老農已老化,檳榔產業亟需轉型。

58歲的邱銘松7年前投入種可可樹,他說,可可樹原產地在非洲迦納一帶,40年代曾有人引進台灣種植,但缺乏加工技術,種子無法處理,2、3年後就沒落,現在雖有人小面積種植,但都僅止於提供可可豆給廠商或提供做家庭手工巧克力。

邱銘松說,還沒有農民有製成巧克力的技術,國內企業都是進口巧克力磚加工。選擇種可可樹轉型農業,是因為屏東的氣候和可可產地相似,巧克力和咖啡一樣,對現代人有不可抗拒的誘惑。

從尋找可可種苗到種植成功,邱銘松花了3年,協助邱銘松種植可可樹的台大農化系副教授蘇南維表示,可可樹成熟的果實必需經過加工才有經濟價值,整個產業的基礎,不僅是加工,也是藝術。

邱銘松花了7年多時間研究可可,從果實收成、發酵、曬乾到研磨及巧克力成型一貫作業,他說,製成品質一點都不輸給目前市售的巧克力。

巧克力的製成是最艱難的技術,邱銘松的今年23歲就讀美和科技大學餐旅系的兒子邱軍特和24歲從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的女兒邱致寧,跟著父親投入巧克力產業,邱軍特還邀集朋友鍾明文、葉仟瑋和林慧君,一起投入巧克力的製作研發。

完全沒有找人學習技藝,由邱致寧在紐西蘭收集巧克力的製作技術文獻,邱軍特與鍾明文等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內埔鄉研發,直到今年初,邱致寧才回台,加入團隊研發。

學機械汽車修理的鍾明文說,巧克力本身的「浪漫」就有擋不住的魅力,再加上「挑戰」本身就是魅力,國外的巧克力製成從零開始,台灣的巧克力也可以從零開始,這是他們經常熬夜研發巧克力製成的動力,過程中廢棄300公斤的巧克力漿。

邱銘松說,現在要克服的瓶頸是量產並研發不同口味、接受度高的巧克力,國人食用的進口巧克力,大多是添加香精,所加的配方也是國外的香草,但他希望能用本地產的香料做配方,並且不加香精,顛覆國人長久以來巧克力的口味。

邱銘松表示,有廠商要收購他的可可豆,但他拒絕,他希望把這個產業留給家鄉的年輕人創造,讓客家地區的年輕人能夠回鄉。

邱致寧說,「我們要把台灣的巧克力推上國際舞台,讓台灣人以我們的巧克力為榮,將內埔鄉打造為可可的故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