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超國民待遇」下月終結 擬撤出中國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9日訊】下月起在華外企將被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這意味著過去近30年用「市場換技術」而給予外企「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與此同時,經歷了30年市場改革之後,許多在華外企也遇到了難以踰越的障礙,擬撤出中國。

中國撤消對外企的優惠政策

據新華網報導,中國將於下月開始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這意味著中國境內所有內外資企業統一了全部稅制,外資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正式終結,將讓內外資企業在同一平台上展開競爭。

因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外資企業投資難度較大,所以中國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以稅收減免為代表的「超國民待遇」政策保障。在中共的統治下,中國的商業環境注定是官僚、貪腐、不透明與高風險的,而在一個扭曲不正常的環境中,過去對於外企的種種優惠,就是針對這種不正常商業環境所給予外企的風險津貼。

外企考慮撤離中國

中國的商業環境無法預測

中國撤消了對外企的優惠政策,而另一方面,外企也在考慮撤離中國,因為中國的市場環境不透明,商業環境無法預測。7月,英國《金融時報》以頭版頭條報導了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對中國的抱怨:在中國做生意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德國西門子公司CEO羅旭德(Peter Lscher)及巴斯夫公司主席賀斌傑(Juergen Hambrecht)隨後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4月份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我第一次聽說有(外國)企業考慮完全撤離中國。它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並非因為它們無法與本土對手競爭,而是因為它們厭倦了在一種無法預測的商業環境裡苦苦掙扎——在這種商業環境中,它們失敗的可能性似乎被人為地加大。我還聽說一些大型企業準備制定戰略,將未來的部份投資撤出中國,轉投其他亞洲國家——那裡市場環境更加透明,也更容易預測,這意味著更為安全和穩妥的投資機遇。」

2010年4月,中國發佈了針對外資的文件表明,中國對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節能和環保產業的海外投資表示歡迎,但對重污染和高能耗及產能過剩的產業的投資則受到限制。外企要從勞力密集、高污染的產業轉型到技術密集、高效率的產業,對於政府治理的效能、透明度、與可預測性的要求就越高。而中共不能提供如此商業環境,這顯然是外企考慮撤離的主要原因。

外資監管環境會進一步惡化

在歐盟商會的調查報告中,40%的企業認為在未來的兩年裡,外資所處的監管環境會進一步惡化,而所謂的監管環境的問題主要包括自由裁量式執法、登記程序、知識產權保護、簽證和工作許可證審批以及地方對國家標準的執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很多企業認為,在環境法規方面,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執法力度要比本土企業大得多。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薄弱

知識產權問題也是外資企業抱怨比較集中的領域,近90%的美國在華企業表示知識產權對其業務有著重要意義,其中有70% 稱知識產權「非常」或「至關」重要。

如上文提及的《金融時報》7月文章所報導,伊梅爾特在一次晚宴上對意大利的商界領袖們說,外資企業在華開展業務越來越難了。伊梅爾特認為中國正在系統化地攫取他們的技術,然後利用這些技術在中國及海外市場上與他們競爭。微軟公司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甚至在All Things Digital技術大會上表示,中國薄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將會拖累科技產業的發展。

據西門子公司發言人的說法,德國公司希望在中國被同等對待,技術轉讓應嚴格遵守自願原則,而且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應該得到加強。

相關新聞
中共頒新規  外企商業機密受威脅
外企在中國遭遇瓶頸
紐時﹕外企對中國限制感到惱火
樂安:外企工資「超低空飛行」怪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