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賣方咬牙漲價 美國通膨蠢蠢欲動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 一股通漲浪潮正開始波及美國的超市和餐館,終結這20年來食品價格最溫和的一年。

《華爾街日報》4日報導,包括牛奶、牛肉、咖啡、可可和糖等的價格最近幾個月急劇上升。包括麥當勞、家樂氏(Kellogg Co)和克羅格超市(Kroger Co)等公司都已經表示,消費者必須要承擔更多的原料成本上揚。

對於食品業主管,要多快地轉嫁這些成本是很困難的決定。在經濟依然疲弱時期,失策的代價很昂貴。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對高失業的憂心使他們看緊荷包,降低對品牌的重視,轉用超市牌子,吃漢堡王(Burger King)而不吃蘋果蜂(Applebee’s),或是完全停止外食以省錢。

在南加州有167家店面的連鎖雜貨店Stater Bros. Markets執行長布朗(Jack Brown)表示,公司這幾個月的早餐穀物(cereal)成本上升了5%。其中一半轉嫁給消費者,另一半透過削減手機費和送貨卡車輪胎費等其他開支來彌補。

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莎拉李集團(Sara Lee Corp.)和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 Inc.)都已經表示要調漲一些產品的價格。星巴克(Starbucks Corp.)取消了8月發布維持咖啡價格不變的聲明,9月時表示要提高大杯又難製作的飲料價格。早餐穀物生產廠家樂氏本週也暗示要漲價,不過沒有透露細節。

食品雜貨連鎖店 Safeway和克羅格公司表示,會把供貨商的成本增加轉嫁給消費者。

達美樂比薩(Domino’s Pizza)公司則是讓消費者來決定他們願不願意付更多的錢。公司推出兩種尺寸,兩種餡料的比薩,每個售價5.99美元,也推出新選擇,消費者可以把比薩升級,多加2元就有更多的餡料,這實際上就是漲價。

成本不斷推升是因為對中國、印度和其他新興市場的肉類需求增加。這帶動了穀物價格,又推動了雞肉、牛排、麵包和麵食的成本。穀物價格也受到俄羅斯乾旱,世界各地的種植問題以及投機買賣而不斷微幅上漲。

食物價格的漲勢超過整體通漲。美國勞動統計局的數字顯示,至今年9月這一年中,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 0.8%,是1961年3月以來最低的年增率。不過,食品指數就上漲1.4%。美國農業部則預測明年整體食品通膨約2%至3%。

目前的壓力遠不及2008年10月當食品價格以6.3%的年增率上升時,商家把這些成本轉嫁時吸取的沉痛教訓:購物者轉向自有品牌產品。

零售商Giant Eagle高級副總裁斯瑞格利(Kevin Srigley)說:「現在的價格敏感度是我們前所未見,不過有些時候你不得不轉嫁這些成本。」該公司已調漲牛肉價格來反映成本的上揚。

麥當勞的首席財務長本森(Pete Bensen)最近告訴投資者,他預計明年美國的成本上升2%,歐洲上升3%

相關新聞
小麥價格上漲 美糧農進軍亞洲市場
美部份醫改條款生效 保險公司提高保費
星巴克部分咖啡提價 暫不影響大中華市場
美郵票漲價2分提議被否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