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留美中國大學生暴增 文化衝擊面面觀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長久以來,來自中國的研究生是美國大學研究所的常客,但越來越多中國高中畢業生前來美國就讀大學。據國際教育協會統計,2008~2009年,來美就讀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超過26,000人,較8年前的8,000人大幅增加。全美知名的大學,甚至連區域性的學院、州立大學、社區學院到處都可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

據《紐約時報》5日報導,199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學校數量倍增,目前60%的高校畢業生進入大學,較1990年代的20%增加3倍。不過,由於國內高等教育供過於求,許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白領的工作機會,只能屈就在低薪的製造業呆著。

國際教育協會副主席布明道(Peggy Blumenthal)說:「中國人為了讓自己能夠有競爭的利基,他們甚麼都敢投資,而擁有美國的學位正好可以給他們在國內的就業市場找到利基。」

面對嶄新的美國文化

杜爾(Drew)大學新生黎婉蓉(Li Wanrong,音譯)選修舞蹈課,學習探戈與恰恰。一天午餐,她嘗試點了臘腸披薩。某個周五夜晚,她的美國朋友幫她化妝參加交友俱樂部,她攬鏡自照不斷大讚「哇」太美了。

她的家鄉是在距離香港3小時車程的中國南方,杜爾大學給她12,000美元的獎學金,於是她不顧家人的反對來到這所美國小型的藝術學校就讀。她覺得文化上的差距讓她很困擾,特別是晚上在自助餐館點餐時。她笑著說:「有時候,我覺得如果我回到中國,我絕對不會再吃漢堡了。」

神童留美當家教 金錢價值知多少

丁銀漢(Ding Yinghan,音譯)出生在北京的小康之家,他的父母慫恿他不斷念書,甚至去國外就讀,因為他們對中國現行的教育體系沒有信心。他擔任行銷主管的母親說:「在美國,他們專注於創新思維的技術,然而在中國,他們只專注理論。」「所以學生在國內大學所學到的東西不能在現實世界中運用。」

他說:「中國的價值要求我當一個好的傾聽者,但西方的價值要求我當一位好的演說者。」

丁銀漢是一個戴眼鏡的神童,他先在北加州公立高校當交換學生,後被紐約州漢彌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錄取,目前大三的他得到全額的獎學金。他在班上成績第一名,今年更到達特茅斯(Dartmouth)修工程雙學位,他同時在漢彌爾頓大學發起橋牌社、參加桌球隊、撰寫學生報紙的文章,並家教化學、物理與經濟學,時薪8.5美元。

他第一份的家教工作是在大一時期,他的微積分數學教授請他去幫助其他同學。透過家教的過程,他找到機會練習英文,同時也發現了這些美國學生的共通性。

在漢米爾頓,他周邊的同學都很富有,他們常在假日搭直升機到曼哈頓、舞會喝香檳而不是啤酒、抽每包100美元的高檔香菸。他一年都要幾次花15美元剪髮,這個價格對父母來說簡直是奢侈。

他父親說:「在中國,25年前即使上大學都很稀少,因此,銀漢能到美國念書簡直是奇蹟。」「今天,世界很小。只有透過國際背景擴大他的知識,銀漢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全球的公民。」

中西學生彼此學習

或許在大學宿舍裏,文化交流的情形就更明顯了。杜爾大學意大利裔學生巴貝拉表示,當她的母親知道她將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新室友時,母親高興極了,並告訴她說:「他們(中國人)都是聰明人,所以你將從她身上學到什麼,要多留意。」

黎婉蓉和巴貝拉教對方中文與義大利文,也討論美國與中國的政治差異,巴貝拉還會隨時指點黎婉蓉美國的一些俚語。

「婉蓉非常勇敢,」巴貝拉「她能夠自世界的另一端來到美國,」

黎婉蓉說:「她像是一扇窗戶,從她身上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真實情況。」黎婉蓉在中國的老師告訴她,美國父母在孩子滿18歲後就將孩子們趕出家園。但住在紐約市的巴貝拉每週末都回家,這讓黎婉蓉改變了原先錯誤的觀念。

擾人的校園酗酒與吸毒

戚方(Qi Fan,音譯)是中央密西根大學的新生,他有一位黑人與一位白人室友,他們的口音各異,交友圈也有所不同。有時,他們會拉他參加舞會,整夜進行啤酒桌球賽。他選擇到美國留學,而不是到英、德,因為他的父母親認為,美國是個超級大國。

不過,他討厭宿舍的「酗酒」文化,因此他在大二時就轉學到紐約州立大學就讀。他說,他在那裏很快樂,經常開新買的汽車到紐約市旅行,也避開了惱人的宿舍喝酒文化。

美國的大學裏,參加舞會是社交的必經過程,但在中國,與密友的社交活動大多在吃飯與打牌的桌上進行。

耶魯大學大二生劉凡(Frances Liu,音譯)來自喧囂的天津,他記得大一時有些朋友在校舍抽大麻。他們引誘她一起加入時,她拒絕了,她說:「我不願在酒吧買醉,也不想與陌生人攀談。」「我嘗試過,大一時我每個周末都會參加舞會,但最後發現那不適合我。」

融入美國文化

她找到了拜納克(Beinecke)珍本與古籍圖書館這個避風港,去年夏天,她在那裏擔任助理,幫研究人員找資料。她說,找古籍寶藏的樂趣,比時薪12美元的酬勞還要有意義。正因為有了這個寶貴的經驗,她對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透視與了解。

一年之後,她走出耶魯歌特式(Gothic)走廊,發現自己不再那麼文靜了。現在的她會著妝出門、在課堂上舉手,她說自己已被「美國文化感染了。」

在耶魯大學的新生文學研討會課程「成為外國人的經驗」上,來自上海的大二生許魯宜(Xu Luyi,音譯)說她「必須儘快西化」,「有時候我會陷在中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東方或是西方人。」為了讓自己不要太特殊,她參加了這個課程的身份建構與困惑的探索。該課程的一項作業是,到一個自己會被認為是外國人的地方,然後拿出聖經閱讀。

她說,她最感到自在的地方是宿舍,女性舍友每隔幾周就會舉辦茶會討論校園生活,解決女性麻煩的瑣事。她說,在這個「女人的桌子上,我們可以遇到偉大的密友,也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沉思自我的經驗。」

中共人權紀錄差 留學生不能迴避

最令中國留學生困擾的,或許就是校園內會遇到一些激進的美國學生高聲談論戰爭、人權與移民的議題了。在中國,抗議是不合法的,高聲反對也是禁忌,而西藏與台灣等敏感的話題也都必須與中共當局的聲調同步。但是,他們在這裡聽到了許多西方人譴責中共當局的聲音。

來自上海的沈新朝(Shen Xinchao,音譯)是羅格斯(Rutgers)大學的大三生,他說選擇留美的原因是「在這裏你可以跟教授爭論,但這種行為在中國不被允許」。他還說:「在中國,當你進入大學院校的第一天,你前面的道路幾乎固定了。」

不過,他發現在美國的校園中很無聊,也有疏離感。他被分配到一位室友,經常對他挑釁說,中共的人權紀錄不佳。他後來搬去與中國友人同住,他說:「美國人都很友善,但是由於文化差異太大,我還是無法跟他們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

耶魯新生李宜丹(Li Yidan,音譯)說:「在中國,我們絕不會看到民眾在街上遊行,1989年學生大規模示威,最後導致了流血事件。」

開辦橋接課程 縮短語言文化差異

哥倫比亞大教師學院今年開始為高三生開文化課程,其中28名學生將在北京的國際關係大學就讀6個月,19名可望在年底前到哥大就讀。這個課程可幫助學生申請為大一新生,課程強調英文指導、文化學習與輔導,包括輔導學生進行SAT等外國學生英文檢測,以及參觀美國西北部的大學校園。包括食宿的課程費用是45,000美元。

此外,西北大學也設計了一個「美中通道」的課程,計劃讓高校生進入轄下的六所學院,包括在美國食宿的費用是26,000~28,000美元。

佛特蒙大學的外國學生比例不到1%,去年夏天為了招生,也開始了「橋接課程」,29名大學部的中國留學生參觀班傑利(Ben & Jerry’s)冰淇淋工廠,還與創始人之一的傑利先生共同探討企業家精神與社會正義等議題。他們還見到了佛蒙特州的州長與柏林頓市的市長,上了一堂政治學的課程。

相關新聞
留學美國省錢方法 專家有建議
留學美國租房攻略
2010留學美國 五類黃金專業不愁飯碗
如何為留學美國找尋資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