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留美中国大学生暴增 文化冲击面面观

人气 16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1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张东光编译报导)长久以来,来自中国的研究生是美国大学研究所的常客,但越来越多中国高中毕业生前来美国就读大学。据国际教育协会统计,2008~2009年,来美就读大学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26,000人,较8年前的8,000人大幅增加。全美知名的大学,甚至连区域性的学院、州立大学、社区学院到处都可看到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据《纽约时报》5日报导,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倍增,目前60%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较1990年代的20%增加3倍。不过,由于国内高等教育供过于求,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白领的工作机会,只能屈就在低薪的制造业呆着。

国际教育协会副主席布明道(Peggy Blumenthal)说:“中国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有竞争的利基,他们什么都敢投资,而拥有美国的学位正好可以给他们在国内的就业市场找到利基。”

面对崭新的美国文化

杜尔(Drew)大学新生黎婉蓉(Li Wanrong,音译)选修舞蹈课,学习探戈与恰恰。一天午餐,她尝试点了腊肠披萨。某个周五夜晚,她的美国朋友帮她化妆参加交友俱乐部,她揽镜自照不断大赞“哇”太美了。

她的家乡是在距离香港3小时车程的中国南方,杜尔大学给她12,000美元的奖学金,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这所美国小型的艺术学校就读。她觉得文化上的差距让她很困扰,特别是晚上在自助餐馆点餐时。她笑着说:“有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回到中国,我绝对不会再吃汉堡了。”

神童留美当家教 金钱价值知多少

丁银汉(Ding Yinghan,音译)出生在北京的小康之家,他的父母怂恿他不断念书,甚至去国外就读,因为他们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没有信心。他担任行销主管的母亲说:“在美国,他们专注于创新思维的技术,然而在中国,他们只专注理论。”“所以学生在国内大学所学到的东西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运用。”

他说:“中国的价值要求我当一个好的倾听者,但西方的价值要求我当一位好的演说者。”

丁银汉是一个戴眼镜的神童,他先在北加州公立高校当交换学生,后被纽约州汉弥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录取,目前大三的他得到全额的奖学金。他在班上成绩第一名,今年更到达特茅斯(Dartmouth)修工程双学位,他同时在汉弥尔顿大学发起桥牌社、参加桌球队、撰写学生报纸的文章,并家教化学、物理与经济学,时薪8.5美元。

他第一份的家教工作是在大一时期,他的微积分数学教授请他去帮助其他同学。透过家教的过程,他找到机会练习英文,同时也发现了这些美国学生的共通性。

在汉米尔顿,他周边的同学都很富有,他们常在假日搭直升机到曼哈顿、舞会喝香槟而不是啤酒、抽每包100美元的高档香烟。他一年都要几次花15美元剪发,这个价格对父母来说简直是奢侈。

他父亲说:“在中国,25年前即使上大学都很稀少,因此,银汉能到美国念书简直是奇迹。”“今天,世界很小。只有透过国际背景扩大他的知识,银汉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球的公民。”

中西学生彼此学习

或许在大学宿舍里,文化交流的情形就更明显了。杜尔大学意大利裔学生巴贝拉表示,当她的母亲知道她将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新室友时,母亲高兴极了,并告诉她说:“他们(中国人)都是聪明人,所以你将从她身上学到什么,要多留意。”

黎婉蓉和巴贝拉教对方中文与意大利文,也讨论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差异,巴贝拉还会随时指点黎婉蓉美国的一些俚语。

“婉蓉非常勇敢,”巴贝拉“她能够自世界的另一端来到美国,”

黎婉蓉说:“她像是一扇窗户,从她身上我可以看到美国人的真实情况。”黎婉蓉在中国的老师告诉她,美国父母在孩子满18岁后就将孩子们赶出家园。但住在纽约市的巴贝拉每周末都回家,这让黎婉蓉改变了原先错误的观念。

扰人的校园酗酒与吸毒

戚方(Qi Fan,音译)是中央密西根大学的新生,他有一位黑人与一位白人室友,他们的口音各异,交友圈也有所不同。有时,他们会拉他参加舞会,整夜进行啤酒桌球赛。他选择到美国留学,而不是到英、德,因为他的父母亲认为,美国是个超级大国。

不过,他讨厌宿舍的“酗酒”文化,因此他在大二时就转学到纽约州立大学就读。他说,他在那里很快乐,经常开新买的汽车到纽约市旅行,也避开了恼人的宿舍喝酒文化。

美国的大学里,参加舞会是社交的必经过程,但在中国,与密友的社交活动大多在吃饭与打牌的桌上进行。

耶鲁大学大二生刘凡(Frances Liu,音译)来自喧嚣的天津,他记得大一时有些朋友在校舍抽大麻。他们引诱她一起加入时,她拒绝了,她说:“我不愿在酒吧买醉,也不想与陌生人攀谈。”“我尝试过,大一时我每个周末都会参加舞会,但最后发现那不适合我。”

融入美国文化

她找到了拜纳克(Beinecke)珍本与古籍图书馆这个避风港,去年夏天,她在那里担任助理,帮研究人员找资料。她说,找古籍宝藏的乐趣,比时薪12美元的酬劳还要有意义。正因为有了这个宝贵的经验,她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透视与了解。

一年之后,她走出耶鲁歌特式(Gothic)走廊,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文静了。现在的她会着妆出门、在课堂上举手,她说自己已被“美国文化感染了。”

在耶鲁大学的新生文学研讨会课程“成为外国人的经验”上,来自上海的大二生许鲁宜(Xu Luyi,音译)说她“必须尽快西化”,“有时候我会陷在中间,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为了让自己不要太特殊,她参加了这个课程的身份建构与困惑的探索。该课程的一项作业是,到一个自己会被认为是外国人的地方,然后拿出圣经阅读。

她说,她最感到自在的地方是宿舍,女性舍友每隔几周就会举办茶会讨论校园生活,解决女性麻烦的琐事。她说,在这个“女人的桌子上,我们可以遇到伟大的密友,也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沉思自我的经验。”

中共人权纪录差 留学生不能回避

最令中国留学生困扰的,或许就是校园内会遇到一些激进的美国学生高声谈论战争、人权与移民的议题了。在中国,抗议是不合法的,高声反对也是禁忌,而西藏与台湾等敏感的话题也都必须与中共当局的声调同步。但是,他们在这里听到了许多西方人谴责中共当局的声音。

来自上海的沈新朝(Shen Xinchao,音译)是罗格斯(Rutgers)大学的大三生,他说选择留美的原因是“在这里你可以跟教授争论,但这种行为在中国不被允许”。他还说:“在中国,当你进入大学院校的第一天,你前面的道路几乎固定了。”

不过,他发现在美国的校园中很无聊,也有疏离感。他被分配到一位室友,经常对他挑衅说,中共的人权纪录不佳。他后来搬去与中国友人同住,他说:“美国人都很友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太大,我还是无法跟他们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耶鲁新生李宜丹(Li Yidan,音译)说:“在中国,我们绝不会看到民众在街上游行,1989年学生大规模示威,最后导致了流血事件。”

开办桥接课程 缩短语言文化差异

哥伦比亚大教师学院今年开始为高三生开文化课程,其中28名学生将在北京的国际关系大学就读6个月,19名可望在年底前到哥大就读。这个课程可帮助学生申请为大一新生,课程强调英文指导、文化学习与辅导,包括辅导学生进行SAT等外国学生英文检测,以及参观美国西北部的大学校园。包括食宿的课程费用是45,000美元。

此外,西北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美中通道”的课程,计划让高校生进入辖下的六所学院,包括在美国食宿的费用是26,000~28,000美元。

佛特蒙大学的外国学生比例不到1%,去年夏天为了招生,也开始了“桥接课程”,29名大学部的中国留学生参观班杰利(Ben & Jerry’s)冰淇淋工厂,还与创始人之一的杰利先生共同探讨企业家精神与社会正义等议题。他们还见到了佛蒙特州的州长与柏林顿市的市长,上了一堂政治学的课程。

相关新闻
留学美国省钱方法 专家有建议
留学美国租房攻略
2010留学美国 五类黄金专业不愁饭碗
如何为留学美国找寻资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