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師吳寶春的故事

不要放棄每一個孩子

李秀妃(台東大學特教系助理教授)
font print 人氣: 6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獲得2010年世界盃麵包大師賽歐式麵包組冠軍的吳寶春,在高雄市開了一間「吳寶春ㄆㄤ店」。試賣第一天,麵包幾乎是以秒殺方式被搶購一空。吳寶春今日的成功,並非是從天而降的禮物,他吃苦學做麵包、努力識字、讀書、認識品味,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藏私、熱心提攜後進。


吳寶春麵包店外排隊購買麵包的民眾。(攝影: 李曜宇 / 大紀元)

吳寶春來自屏東縣內埔鄉下,國中畢業後就北上當麵包學徒。他在自傳中提到,國中畢業時他認得的字不到1,000字(註:國中畢業應該認得3,500字,一般要看懂報紙大約需1,200~1,500字)。當年恨透了讀書,好不容易捱到國中畢業,心想太好了,再也不用「讀書」!


吳寶春(右3)首家麵包店開幕式,多名麵包師傅一起調製鎮店老麵。(中央社)

有一天,大他沒幾歲的大師傅要吳寶春秤100兩的糖,秤了半天,吳寶春都沒秤好,換來一頓臭罵,師傅說:「100兩是幾斤你不知道?」吳寶春搖頭說不知道,然後又挨一陣辱罵,吳寶春情急之下,回了一句:「我阿莫投書(我又沒讀書,台語)」。師傅笑他:「我國小畢業都知道,你還國中畢業呢?!」吳寶春當頭棒喝,原來,不讀書、不繼續升學並不等於停止學習,當學徒也需要學習,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

從拒絕讀書到讀出興趣

吳寶春當兵時發奮圖強讀書,但是對於識字不多的他來說,一開始並不容易。吳寶春發揮好學不倦與不恥下問的精神,硬著頭皮撐了過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問大專兵。識字越多,讀的東西也越廣泛,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和樂趣也成為鼓勵他繼續的動力。

幾年後吳寶春終於如願開了自己的麵包店,生意也不錯,但是卻面臨外國麵包進軍台灣市場的壓力,以及遭遇麵包品質不穩定和口味僵化的瓶頸。台灣傳統麵包師的訓練比較不講求科學方法,靠感覺來做。麵包品質受到天候、濕度、地區等環境因素影響很大,風險很高。


吳寶春示範店內麵包製作過程。(攝影: 李曜宇 / 大紀元)

品味與解惑 認真進修提升自我

幸運地,這時候遇到教吳寶春品味的貴人陳撫光。陳撫光成長於優渥家庭,熱愛美食和美好事物,他嫌吳寶春的麵包不好吃,並帶領吳寶春品嘗美食、美酒,曾建議他到亞都飯店住三天,吃遍飯店裡的每一個餐廳,體會什麼叫做「好吃」。

學習慾望強烈的吳寶春,為了看懂日文烘焙書去學日文,又幫進口食材廠商研發產品,換取免費到日本進修的機會。到日本之後,解開他多年烘焙的困惑,他說:「十幾年來,我都用錯了方法做麵包!」之後,只要工作上有需要,吳寶春會看化學、商業以及英、法文烘焙書籍。

靠著自學,吳寶春從半文盲,到眾人矚目的世界冠軍,已經成為一個傳奇。他深深體會學習的挫折與樂趣,也提攜不少年輕後進,其中混過幫派,現在就讀餐旅學院的徒弟王鵬傑,也差點被台灣的教育體制所放棄。

傳奇帶給教育體系的省思

吳寶春的成就,給台灣教育體系一個反省的機會,當學生對學業沒有興趣,識字不多時,老師可以做什麼?有什麼升學管道可以容納這些不是一般教育可以照顧到的學生?而不是只是替這些學生貼標籤?特殊教育應該更受重視,應該與職業或技能教育緊密結合。而特殊教育也不該只停留在幫「後段生」補落後課業的保守作法。

當我看到吳寶春國中畢業識字量卻這麼低時,腦中立刻浮現一連串問題:如果當年學校有資源班,吳寶春會被安排到資源班上課嗎?若當年他去了資源班,今天台灣會產生世界麵包師大賽冠軍師傅嗎?以及後續的為MIT加溫的「吳寶春效應」?(我們有更多機會品嘗屬於台灣的味道,增加國人使用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有機會我很想訪問吳寶春本人,聽聽他怎麼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有的人總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或是擁有的什麼技能知識生怕別人學去。其實如果懂得放下和分享,往往就會發現在教授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有所收穫......
  • 學生K在班裡的成績一直是前三名,平時的言行卻表現得比較高傲冷漠,也不怎麼關心其他同學。有一天,他氣呼呼地來找我......
  • 蓮花
    俗話說:「行行出狀元」,當孩子表現出他的天賦、愛好時,家長或老師不要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去否定孩子......
  • 對立反抗的孩子,不只是容易暴怒,甚至屢屢挑釁師長,表現出種種情緒失控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引教師看透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跳脫對立反抗孩子設的陷阱,並針對問題,提供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法、輔導策略與正向管教技巧。
  • 有些孩子處在一個複雜與不好的家庭環境中,教師如能適時用正向的例子做引導,不但能給予孩子心靈上的慰藉,也給了孩子往正向道路上發展的力量。
  • 「金錢」往往是人在生活中產生很多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錢還是沒錢、貧窮還是富有,不僅關係到人的基本生存問題,也關係到生活品質的高低。如何正確看對與對待自身金錢的寬裕與否,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 妒忌之心非常有害,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因妒嫉之心產生的矛盾往往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 明星道德敗壞、違法犯罪,孩子還盲目的喜愛、追捧,會有什麼後果?該如何引導和導正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