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創新高 東北出現搶糧大戰

人氣 4

【大紀元2010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採訪報導)通脹愈演愈烈,東北糧價突破歷史高點,由於預期未來糧價繼續上漲,東北地區糧食加工企業、貿易企業等各市場主體積極入市爭搶糧源,上演搶糧大戰。

糧價達歷史高位

據瞭解,今年東北地區糧價普遍上漲。吉林省今年平均玉米開秤價格1,760元/噸,目前已達到1,850元/噸,比去年同期每噸高300多元,水稻開秤價達到2,720元/噸,最近也漲到3,000元/噸,達歷史最高價。而遼寧個別地區,玉米價格高達2,040元/噸,水稻價格高達3,200元/噸。黑龍江省玉米價格也從開市以來的1,700元/噸漲到目前1,860元/噸。

零售市場上,吉林省遼源市礦務局的李先生表示,大米已達5.2元/公斤,原來去年3.6元/公斤。豬肉也漲了,12元每斤,大白菜1.5元每斤,去年也就0.5~0.6元每斤,土豆也漲到2元了。

分析人士認為,在國內普遍通貨膨脹的背景下,糧食作為民生不可或缺的物品,漲價也是必然的。糧食收購價格的提高,也會導致未來零售糧價相應提高,以及糧食加工後的副食品價格的提高。

作為主要用於加工飼料的玉米價格的提高,會導致養殖企業的成本增加,同樣也會導致肉類產品價格升高。而且由於價格傳導效應的滯後性,未來零售糧價可能會不斷漲價。

上漲預期引發「搶糧大戰」

有專家認為,出於對通脹惡化的預期,糧食深加工企業以及貿易企業、收儲企業,還有飼料、養殖企業等。都積極進入市場搶糧,確保未來保持成本優勢,以及「有米下鍋」。

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平算了筆賬:目前黑龍江省平均水稻價格2.8元/公斤,按照出米率 67%計算,加工成大米的成本價在4.2元/公斤左右,還不算其它流通環節的費用,可目前大米市場價格只有4元/公斤,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反而要賠錢。據他介紹,這些稻米加工企業之所以敢於高價收購水稻,主要還是基於對米價上漲的強烈預期,所以不少企業收購水稻後並不急於加工生產,而是大量囤積等待大米漲價。

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認為,大型貿易企業強勢收購,說明部份收購主體對於市場價格走勢預期,受到了當前強烈的看漲心態的干擾。

「目前各市場主體都積極收糧,但價格越高農民越不賣,企業普遍缺糧所以價格越推越高。」吉林省華潤賽力士達玉米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介紹說, 目前他們收購玉米價格已經達到1,840元/噸,較去年同期高300多元,可到現在總共才收購了7~8萬噸,目前每天的入庫量只有400~500噸,可他們每天的消耗量在2,000噸左右,庫存玉米已經不足10天之用。

劉笑然分析認為,目前收購企業收購能力過剩,加工企業、收儲企業能力過剩,龐大的糧食收購能力和有限糧源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各主體對市場糧源的激烈爭奪。據他介紹,目前吉林省稻穀加工和經營企業,整體加工能力閒置2/3,很多企業都吃不飽,有的企業開工率不到30%,企業本身已經無利可圖又不得不搶購糧源維持運轉。

黑龍江寶豐糧貿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大紀元記者:「糧價現在不低,不好收。今年農民整體惜售,不好收。原來是賣糧難,現在是收糧難。」

哈爾濱一家農用物資供應站的鄧先生表示:「糧價太高,不好收,收的人太多了,隨收隨賣」

業內人士預計糧價還會上漲

有媒體報導,隨著東北地區玉米收購市場保持價高量增的局面,黑龍江、內蒙古地區收購價格有望跟隨上漲。另一方面,由於澱粉酒精價格大幅上漲而且快於玉米價格漲速,加工利潤仍處較高水平,東北地區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格仍有繼續提高的空間。

黑龍江百合農用物資公司的田先生則對大紀元記者表示,有庫存,對未來的糧價他堅定的說:「肯定會上漲!」

田先生分析,糧價的上漲跟通貨膨脹肯定有關係,甚麼都在漲價,相比之下,糧食上漲還是很小的。

糧價走高 農民受益有限

雖然糧食收購價格上漲,但農民受益並不大,原因在於農民種糧成本也普遍提高。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副總經理林長平舉例表示,今年農民種糧成本整體較往年增加 15%~20%,主要是勞動力價格和土地承包費用上漲。比如水田插秧的人工費去年每公頃1,500元,今年達到2,000元左右,其它人工費漲幅也大體在 20%左右,土地承包費用去年每公頃4,500元,今年普遍達到5,000元以上。

相關新聞
糧農組織:未來十年糧價偏高供需尚穩
羅傑斯稱農糧短缺時代即將來臨
糧荒危機浮現 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
【新紀元】中國糧食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