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折斷的翅膀

傅國湧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05日訊】夢想是人類的翅膀,沒有夢的人生是暗淡、乏味、平庸的,一代報人王芸生前半生的故事就是一個追尋夢想、守護夢想的過程,隨著夢的隕落,他的翅膀被折斷了。他的夢首先就是「文章報國」之夢,為此他可以拒絕一切世俗利益、權位的誘惑,「戴盆何能望天」,這是他始終恪守的箴言;為此他可以抵抗一切襲來橫逆,面對當權的國民黨《中央日報》的「三查」和「新華社應聲蟲」等指責、謾罵,他能坦然回應,毫不畏怯。他深知作為一份民間報紙的發言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他才有獨立的發言權,才有資格說真話,才能對不可一世的國民黨當局嬉笑怒罵。他的《看重慶,念中原!》以及關於「飛機洋狗」的社評不僅影響了一個時代,而且注定成為百年言論史上傳世的名篇。王芸生自1929年進入《大公報》,特別是繼張季鸞主持筆政以來,他的社評文章之所以風行一時,字字句句幾乎都能打入讀者的心坎,究其原因無非是其中飽含著他熾熱的夢想,而他的夢想也正是千萬讀者的夢想。無論是早年他做編輯時,新聞標題上一個個敲在貪官污吏頭上的「棒槌」,還是發起「愛、恨、悔」運動,抑或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時他做的那個「日本投降了」 的特大標題,他的激情和悲憤、他的愛和恨、他的喜怒哀樂都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息息相關。

打開王芝琛的《一代報人王芸生》,我們可以看到上個世紀前半葉一個報人在追尋夢想時的亢奮與激動,在守護夢想時的誠摯和堅定,在夢想隕落時的無奈與遷就,在大夢醒來時的痛苦和懺悔。這是大時代的悲劇,是個人所無法抗拒的命運,折斷的翅膀還能飛起來嗎?或許我們會提出這樣的問號,無論如何有夢總比無夢要好。從1946年到1948年,當空氣中瀰漫著炮火硝煙時,身為《大公報》總編輯的王芸生曾公開發表過兩個天真爛漫的「夢」。

他的第一個「現實的夢」發表於1946年11月4日:

全國無槍炮聲,人民安居樂業,都過上和平的日子;改組政府,包括毛澤東、周恩來與蔣介石、孫科、宋子文,以及張君勱、曾琦、莫德惠等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坐在一起討論國事;國、共兩黨的軍隊根據整軍方案進行整編,向「軍隊國家化」的理想跨出了一大步,敵對情緒差不多已完全消失;在各方參加的國民大會上,產生了一部比較合於理想和現實的民主憲法;改組後的國民政府在整軍的同時,正在籌備普選,計劃在第二年五五或雙十節前民選總統、議會,實施憲政;中國境內已沒有外國軍隊;一年來的中國外交獨立自主,舉世尊重,世界人士都認為中國是真正的五強之一;戰後一年,物價穩定,因為各地糧食豐收,糧價下跌,人民貧困大減,建設多在著手,各地工商業多欣欣向榮,前景光明。

兩年後,1948年9月1日記者節時,王芸生又做了第二個「夢」:

他夢中的中國是一個教育發達的社會,林林總總、五顏六色的報紙,既有屬於政府黨,也有屬於各在野黨派的,有代表大企業家利益的,也有代表中產階級或勤勞大眾利益的。各種報紙七嘴八舌,各說各的話,只要言之成理,百無禁忌,記者完全不必「為尊者諱言」、「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除非觸犯刑法上的誹謗罪,要被告上法庭,「絕不會有封報館、打報館、抓記者、甚至殺記者的事」。類似左拉的故事也發生過,「新聞記者」幾乎成了「正義」的同義詞。政府對報館毫無特別限制,辦報如同開小店舖一樣,不須特許,不須登記證,或開或關,自生自滅。記者節那天,男女老幼自發地集合在能容納十萬人的廣場,為新聞記者加冕,他們用報紙摺疊成王冠摸樣,給所有記者戴上,上面寫著「真」、「正」二字,一方面稱他們是真正的記者,一方面說他們代表著真理和正義。加冕完畢,萬眾歡呼……

如果說他的第一個夢著眼於當年中國最緊迫的那些問題,後一個就是他追尋了大半生的「文章報國」、新聞自由之夢。將他的兩個夢放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1946年前後的中國,包括王芸生在內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熱切地渴望和平,渴望民主,渴望新聞自由的。針對蔣介石政權對輿論的箝制、打壓,他的「九一之夢」具體地提出了新聞自由的理想,那不僅是一個報人多年的夢,也是百年來幾代知識分子的夢。王芸生在國民黨大廈將傾時,以樸實而生動的筆觸,重申了這個百年之夢。這不是一個紙上的夢,也不是墨水寫下的夢,其中浸透了沈藎、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等無數先驅者的鮮血。

1948年9月1日,王芸生寫下「九一之夢」的這一天,離他在香港《大公報》發表《和平無望》社評、「向人民投降」只剩下了兩個月。歷史的車輪終將碾碎一代報人的夢,一個不需要夢的時代開始了。這一切執筆論政二十年、仍不脫書生氣的王芸生又如何能想得到。他將四十年的日記付之一炬,對一個民族的損失有多大,這已經無法量度。他彌留之際悔恨不已的就是那篇「自我討伐」的長文《1926年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親手把污水潑向他尊敬的張季鸞、當然還有他自己。某種意義上,正是他自己親手參與折斷了夢的翅膀。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否定王芸生那些夢的價值,在一個充斥著大同之夢、桃花源之夢的民族,他的夢尤為可貴。閱讀王芸生的故事,我們還能重新找回失落的夢嗎?有了夢,就會生長出翅膀,或許。

相關新聞
傅國湧:權力主導的「新生活運動」
傅國湧:外重內輕的末世景象
傅國湧:胡適眼中的毛澤東
傅國湧:梁實秋論國民黨與共產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