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小雁塔

周同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在西安城南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有一座典型的密簷式佛塔——小雁塔。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公元 707-709年),共15級,約45米,是唐代塔中最常見的形式。相傳,當年義淨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薦福寺塔。玲瓏秀麗的小雁塔與雄偉莊嚴的大雁塔風格迥異。這座密簷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共 15級,現存13級,平面呈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塔的底層特高,以上逐層遞減,愈上愈促,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

每層迭澀出簷,簷下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形成重簷密閣、颯爽秀麗。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 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表現了古人對佛的尊敬和崇拜。

在千年的風雨歲月中,小雁塔有著一段「神合」的故事。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陝西地震。民間傳說,小雁塔的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時隔34年,明正德末(公元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復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今人發現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後壓力均勻分散,小雁塔就像一個「不倒翁」一樣,雖歷經70餘次地震,仍巍然屹立。

(資料選自《大唐建築和園林》網頁)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於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
  • 「廣勝寺」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東北十八公里的霍山南麓,也是著名「霍泉」的發源地。寺創建於東漢建和元年(西元147年),初名「俱盧捨寺」,又名「育王塔院」,唐代改為「廣勝寺」。大歷四年(西元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西元1303年)發生地震,全寺毀壞後重建。所謂「廣勝」,就是「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之意。
  • 廣州著名的佛教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的六榕寺,寺內主要建築之一的「花塔」,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六榕寺」與寺中的「花塔」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歷史地位與「光孝寺」同享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淨慧以塔顯」之稱。(淨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
  • 汾陽「文峰塔」位於汾陽城東兩公里的建昌村,俗稱「鹼場塔」,也稱「幾水塔」、「文筆塔」等。據傳,古人建此塔的本意,是為匡正汾州文風、民風,與其正西向的大型建築群「石盤山」玄天上帝廟(已不存)遙相呼應,成為明末清初時期汾陽的一大奇景。
  • 從中國古塔這個文化的承載體,可以深入到古人的文化信仰的層面。佛塔是中國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中國現存佛塔有兩千多座,它們不僅在文化傳承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還體現著高超的建築技術和藝術特色。
  • 歷史上,風水塔被當成鎮煞的吉祥物,比如鎮水......................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