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二十七

嶺南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六榕寺花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廣州著名的佛教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的六榕寺,寺內主要建築之一的「花塔」,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六榕寺」與寺中的「花塔」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歷史地位與「光孝寺」同享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淨慧以塔顯」之稱。(淨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

北宋年間元符三年(西元1100 年),文學家蘇軾由海南貶所北歸,途經廣州,來寺禮佛進香,被列於山門大道前的六株綠蔭如蓋的古榕,盤根錯節,氣勢不凡所吸引,見此「六榕美景」,及應寺中僧人道琮之請為寺題字,即揮筆題了「六榕」兩字,骨勁氣昂,莊重厚實,雍容大氣,一派蘇式骨風。「六榕寺」由此聞名。後人敬重蘇東坡遺墨,將「六榕」造一木匾刻字懸掛於寺門之上。

至於「花塔」之名,見於清道光《廣東通志》。塔身朱欄碧瓦,丹柱粉牆,一層層的塔角飛簷,宛如一朵含苞向天開放的棗紅色花瓣,塔剎頂似花蕊心,遙望猶如花朵疊成的衝霄花柱。加上塔身造型外觀華麗壯觀,色彩斑斕,因而又稱「花塔」。是廣州現存最高、最古的建築。

據初唐文學家王勃撰《廣州寶莊嚴寺捨利塔碑》稱,寺院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西元420年~西元479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佛教興盛的時期,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推崇佛教的皇帝,在位其間,在全國各地建了大量的寺廟,唐代詩人杜牧所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指的就是這一史實。

寺址於南朝時代原建有「寶莊嚴寺」,南朝梁大同三年(西元537年)梁武帝的母舅曇裕法師從扶南(今柬埔寨)取回佛捨利,廣州刺史蕭裕為迎接這一佛寶,於是在寺內大殿前建造佛塔,名為「寶莊嚴寺捨利塔」。是一平面四角六層華麗的大木塔。南漢時「寶莊嚴寺」改名為「長壽寺」。唐代又曾修葺。塔的根基很有特色,在重修挖開舊塔地基時發現了「九井環基」。

由於古時花塔瀕臨珠江(舊時珠江寬達2公里),適應臨近江邊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形之故,建塔的先民們為了保護塔基,先沿著塔基,像打井一樣,以堅固的花崗岩石砌築9個水井,並相互連環依托,形成一個「梅花九井樁環列地基」,然後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重修廣州淨慧寺塔碑記》中記載:「廣其基以為四十五尺」。按宋尺折算,井樁位置在今塔身與副階之間。現經科學測量,目前的花塔塔身雖然傾斜了1.7米,但塔基仍然非常穩固。

塔重建後,下瘞佛牙捨利,龕藏賢劫千尊佛像,故名「千佛塔」。北宋初,寺、塔俱毀於火,北宋端拱二年(西元989年)重建寺院,重修時,該寺僧人供奉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以修淨業,遂改名為「淨慧寺」。紹聖四年(西元1097年),南海人林修於捨利塔舊址重新建立磚塔。後又多次毀損重建,但塔的主體仍維持宋代原樣。

明朝成祖永樂九年(西元1141年),將「淨慧禪寺」改寺名為「六榕寺」,改「千佛塔」為「六榕塔」,又名「花塔」。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遭颱風侵襲,塔頂墜地毀損。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清皇室撥出巨款大加修繕,僅僅修建塔身就用掉了長1尺5分、寬5寸、厚17分的大青磚6萬多塊,動用泥匠、木匠、石匠、書匠、油漆等修塔工人共一萬九千多人。

民國24年(西元1936年)刻制的《重修六榕花塔工程記》銅碑,記有修建佛塔的高度、級數和所用磚、瓦、石、銅、鐵等建築材料的用量。並有塔的立面和平面解剖圖。圖碑線條清晰,輪廓準確,具有一定的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西元1980年修葺時,在塔壁發現多處「銘文磚」,刻著「廣州淨慧寺寶塔磚勸首林主持轉運司監勸史首王」文字(按:林修曾任寶雞縣主簿)。

六榕花塔為仿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結構磚木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層,每級皆有暗層共八層,總層數為17層。塔高57、6米,與杭州的「六和塔」構築相似,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銅質塔剎為元至正十八年(西元1358年)鑄造的千佛大銅柱,中國古塔之罕見。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還有彩雲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柱連同頂上的火焰寶珠、雙龍寶珠、九霄盤、覆盤以及八根鐵鏈等各種構件,重量超過5噸,莊嚴絢麗,蔚為壯觀。

塔的首層直徑12米,外設副階。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各層塔身素壁丹柱,皆有迴廊圍繞,塔簷以綠琉璃瓦覆頂,簷端微翹如振翅欲飛之狀。塔身除斗拱及樓層以木製之外,各層疊澀砌磚挑承平座和瓦簷,並且逐層向內收縮。從塔形、闌額上施普柏枋、圓護斗等形制上看,塔身基本保存了宋代重建時的風貌。晚清重修的首層副階及各層琉璃瓦簷出簷較淺,則為清代的形式和風格。

寺內有清代康熙二年(西元1663年)間鑄的三尊大型黃銅精鑄佛像,大佛像每尊高達6米,重10噸,觀音像高4米,重5噸,都是很珍貴的文物。在同一寺宇中有如此多的銅鑄佛像,是極為少見的。寺中的六祖堂內保存有北宋端拱二年(西元989年)澆鑄的禪宗六祖慧能紫銅像。它是按六祖國統一真人真身鑄造的像,高1、8米,重千餘斤,法貌莊嚴,垂目禪坐,栩栩如生,衣褶流暢,質感鮮明,為宋代雕鑄之傑作,佛門藝術之珍品。

寺內還有碑廊,保存著自宋至清的碑石20 余方,圖文記載了寺塔的歷史沿革。其中與六榕花塔有關的碑記,除宋紹聖四年(西元1007年)趙叔盎撰並書,南宋、明再刻的《重修廣州淨慧寺塔碑記》外,還有《塔內八十八佛聖像圖》碑,其上描刻有明萬曆四十六年(西元1618年)重修塔上的88尊佛像及佛名。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重修花塔,由關聖華塑像後依原樣重塑佛像,同時立碑。清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的《廣州六榕寺佛塔圖》碑,正中刻有六榕寺塔全圖。

六榕寺在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可謂婦孺皆知,每天有大量的遊客和善男信女前往燒香祈福。但歷史上六榕塔曾多次放光,恐怕知者不多。自唐代起至上世紀有過多次放光的記錄。寶塔生光,自然引人入勝,六榕塔頂放光顯神跡成為千年佳話。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海松江市區城東有一座方塔,為五代古興聖教寺的遺物,千年歷史的方塔原為「興聖教寺」寺塔,建於北宋熙寧至元佑年間(西元1068─1094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
  • 在蘇州城西北3公里處的虎丘山,原名「海湧山」。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將他的亡父闔閭埋於此處。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所以將此山改稱為「虎丘山」。另一說法,因「丘如蹲虎,以形名之」........................
  • 它是運用最多斗拱的木塔,集各種斗拱式樣於一體,由底層至頂層,用了複雜而精細的54種斗拱,顯示了斗拱在樓閣建築中的重要性,以及靈活應用性,每座斗拱都呈固定的組合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築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於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
  • 嶺南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古塔,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南北朝時期,建造於廣州、連州、曲江等地方的佛塔。根據《連州志》中記載,連州「慧光塔」,於南朝宋泰始四年(西元468年)建塔,但是建築形制未詳述記錄。唐宋年間,在此塔的舊址重建今日的慧光塔........
  • 廣教寺「雙塔」,是一組較獨特的古建築。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為仿木樓閣式磚塔結構。外觀仿照唐代方形樓閣的形式,內部結構和細部,則以磚代木做成柱、枋、斗拱等,輔以半木結構,在中國現存的宋代古塔實物中,這種既沿襲了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建塔風格,又具有宋代建築特徵的塔,僅此一例。
  • 福建省最大的寺廟要數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的開元寺。它壯觀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 景州塔,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城內西北角,原古剎「開福寺」之內。開福寺的建築別具一格,供佛大殿堂非常寬敞,可是竟然不用一根房梁,當地百姓俗稱「無梁殿」。而景州塔原為寺中的三大建築之一......................
  • 寧夏省銀川市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有一對古塔屹立在山口北邊的台地上,稱為「雙塔」,是寧夏境內惟一的「密簷式磚塔」。

  • 中國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卻極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建築,是中國偶數層古塔中,層數最多的一座。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階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為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台基四周設有石欄,欄的四角有望柱,柱頭有雕刻的石獅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