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誤打誤撞走進客家 大馬僑生客庄新體驗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逐夢客庄系列-僑生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31日電)騎著鐵馬穿梭在純樸的新埔小鎮進行採訪,來自馬來西亞的交大學生張國鍵原本只是單純地想唸傳播科技,卻誤打誤撞進入客家學院,在客家的場域裡感受不一樣的台灣經驗。

交通大學傳播科技學系不在傳播學院,卻是隸屬於客家文化學院。不少學生坦承,當初填志願時,從未想過會進入客家的殿堂。不過,交大傳科系助理教授林崇偉解釋,其實,學習的內容都一樣,只是研究場域改在客家。

他以系上開設的「交大單車客」課程為例,除了教授衛星定位和數位典藏技術,也希望讓大學生們透過騎單車和地方採訪的服務學習,更認識自己的土地,瞭解自己的歷史,也更關心值得關注的問題。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張國鍵,是客家學院傳科系的學生之一。他的父母都是福建華僑,家中以福建話交談,舅媽則是客家人,但來到交大之前,他對客家相當陌生。雖然對客家的學習沒有預期,但唸完大一必修的初級客語後、大二時他又修選中級客語,「畢竟,多一種語言,也多一個能力」。

大三上學期,張國鍵選修了這門單車客課程,和同學騎著鐵馬深入新埔客庄,走訪九芎湖、箭竹窩、百年豆腐店和柿餅工廠,用比平常騎機車慢上10倍的速度體驗客庄,看到比平常多10倍,甚至100倍的風景與感動。他說,「以前總是為採訪而採訪,但上這門課卻有不同的心情,學會和老闆聊天」。

在張國鍵的邀約下,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的外文系大四學生楊秋萍也選修這門課。來台灣4年多的她,除了上課,總是「宅」在宿舍裡,要不就是到台北去逛街,因為修課,她第一次騎訪美麗的客家小鎮新埔,嚐到人生第一口的桔醬,第一次吃到了柿餅,第一次看到曬柿餅的過程,第一次親手「擂茶」,更第一次自己親手做出客家「(米齊)耙」。

交大客家學院除了傳科系,也設有人文社會學系。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的陳美儀,是人社系大四生,她的母親是客家人、父親是潮州人,客家話對她而並不陌生,因為她在家和父母兄姐都是用客語溝通,但特別的是,家人和小她6歲的妹妹講的卻是廣東話,「或許是因為廣東話使用率比較高吧!」她說。

陳美儀表示,馬來西亞的客家話常和廣東話摻雜,和台灣的客語有些不同,像是以「承蒙汝」表示謝謝的說法她在馬來西亞就沒聽過。對她而言,海陸腔的客家話較不習慣,但四縣腔聽來就很親切。

她說,據系上老師的說法,她的客家話是「梅縣客」。而去年客委會贈送電影1895的光碟片,她帶回家鄉,媽媽告訴她,電影裡的腔調很像「河婆客」(源自潮陽、揭陽、饒平、惠來等地)。

除了客語腔調,品嚐北埔擂茶的經驗也讓陳美儀感到相當新奇。「怎麼沒有白飯?怎麼是甜的?」才嚐一口擂茶,滿懷思鄉情緒的陳美儀頓覺失望,「這和家鄉的味道完全不一樣!」

其實,雖然同樣叫擂茶,但台灣流行的擂茶和源自中國大陸廣東與福建的擂茶幾乎不同,前者口味偏甜,後者則是鹹的。陳美儀說,在家鄉,擂茶是主食的一種,會炒一些青菜、豆腐、豆子等許多配料,再加入白飯,上面撒一些炒香的花生和芝麻,淋上熱騰騰的擂茶湯,所有材料混在一起,就是她記憶中家鄉的擂茶滋味。她極力推薦大馬僑生嚐嚐台灣擂茶,「真的很特別!」

陳美儀說,馬來西亞包含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3大民族,但台灣只有華人,所以很重視族群問題。來台灣前,雖然家裡講的是客家話,但她對客家族群並沒太多瞭解,進入客家學院,也挑起她對族群議題的認知。

長期關注多元文化議題的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所長張翰璧以「雙重隱性」來解釋大馬華裔客家人的處境。她說,馬來西亞華人屬於少數,在政治的公領域上華人必須團結,使得各族群的特色無法被過度強調。私領域方面,霹靂州怡保雖以客家族群居多,但日常交易買賣卻多使用廣東話,客家族群因而成為雙重隱形的身分文化。

其實,談起當初進入客家學院的緣由,受訪僑生們都坦承是誤打誤撞,然而,課堂的薰陶與客庄的實地造訪,讓這群馬來西亞僑生重新認識客家族群,也讓台灣的求學生涯,有了更多元的文化體驗。

評論